传统的中国文化批评很难建立独立的评价体系,因为所谓的文化批评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权威机制的一个御用工具,也仅仅是维护统治阶级既得利益的一种伦理表述,然而却承载着人性与非人性博弈的道德负担。宋代文学家苏洵在他的《谏论》中说:“欲君必纳,欲臣必谏。”1作为一个有着朝廷官场体验的士大夫,提出了封建统治阶级政治伦理的基本理念:为君者,必须能够虚心诚恳地接受意见;为臣者,必须能够有胆识和勇气地提意见。于是历史上有杀戮或奖赏敢于直言的君王,也有抬棺进谏置生死度外的谏诤者。我们曾经感动涕零的是谏诤之士伍子胥被陷害时的仰天长啸:“我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入灭吴也!”2谏诤之士执着的悲情可见一斑。但这种执着的悲情是以国家社稷为由,为封建帝王统治者的利益而谏诤。传统的文化批评中的谏诤成为了历史的困惑:几千年来的谏诤人士赴汤蹈海,前仆后继,然而历史的悲剧却让谏诤人士的文化批评,浓缩为一个小小的寓言:“燕赵悲歌”,或者是“吴越悲歌”,也可能是其他。然而担当传统文化批评的颂、谤、谏、诤、讽等汉字,由谏诤之士制造的文化维度,也是今天重新阅读历史的魅力所在。
中国汉字文化除了具有语言交流的符号功能,就是它承载着文化内涵的表意功能。其中汉字中的颂、谤、谏、诤、讽等具有的微言大义,也成为了传统文化批评中最有价值判断的一种伦理表述。但是汉字中的颂、谤、谏、诤、讽等作为文化批评的执行者,同时也是统治阶级意图的体现者,均未有超出中国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关系的政治伦理范畴。汉字中的颂、谤、谏、诤、讽等文化内涵的表意功能,源自于儒家智、仁、礼、信、义的道统,它不仅成为了封建统治者御用文人立命的精神法则,同时也纳入了封建统治者的政治伦理体系。但是由颂、谤、谏、诤、讽等汉字所承载的文化批评,担当了赞美与质疑两种价值判断的文化立场,所以今天仍具有借鉴价值的是,在留下了文本性的思想形态的同时,也留下了文本性的技术形态。
颂
“颂”字在说文解字中的本义指容貌、仪容,引申义为颂扬或者赞美。3颂是最早用于祭祀的舞曲歌辞,后来演变成为一种记事、记言的赞美文体。《诗经》六艺之一的“颂”,就是以诗歌形式出现的贵族祭祀的舞曲歌辞,如《诗经》周颂中的《清庙》,便是祭祀文王于宗庙的诗。利用诗歌的形式赞美君王的统治,成为颂体的早期形态。后来的颂体,主要承担了帝王履政的记事、记言的功能,颂体也就成为了官方一种史书的形式。周代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史官制度,其中就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4的史官功能性的差异。但是这种史官的功能性差异的结果,也被后来学者认定并体现在“事为《春秋》,言为《尚书》”5两种史书的文体上。在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记事为颂体的主要特征。据文献记载,由孔子主修的《春秋》提出的“笔则笔,削则削”的简约文体,被称为“春秋之笔”。 《春秋》一书,通过诸侯国之间论战的经历,宣扬封建儒家的“君君、臣臣、子子”等级思想的政治伦理。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书类叙》中说:“《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可见言论必须符合统治者正统的价值体系与政治秩序。如《尚书》记载并赞美了夏代尧帝到周代文王执政时期政绩的大量言论。也成为后来统治阶级史书文体的一个范本。尤其是颂扬或者赞美的言辞,出现在不同形式的文体史书中。在汉代编撰的《论语》里,作为一种记事也记言颂体,里面多以“子曰”开头,记载孔子的大量的言论,成为了记录孔子思想片段的史书。到了汉代司马迁的《史记》,颂体的史书有所改变,直言谏诤帝王的言论也开始出现。此后,颂体的史书作为官方史书被固定下来,而历代的文人笔记作为史书一种补充形式,突破了颂体史书中赞扬与赞美的书写方式,谏诤言语涵盖其中,体现出了在野文人的历史观。#p#分页标题#e#
谢赫《古画品录》解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从汉代兴起的书画论,把颂体的史学观中简单的赞美变成积极修辞的一种文体。如东汉书法家蔡邕的《九势》、东晋的王羲之的《书论》,利用比兴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书法的审美功能,把书法纳入了美学的范畴。南朝的袁昂的《古今书评》,较早的把批评概念引入书法中,众多的书法家得到了积极的评价,其中溢美之词言语于表,可谓颂体的批评范本。东晋的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开启了美术批评范例。第一次客观地把赞美和质疑两种评价体系用于画作中,但是通篇语气平和,态度真诚,依然可作为颂体的文本形式。南齐的谢赫《古画品录》,把绘画创作的方法论理论化和系统化,这就是谢赫的绘画“六法”。其中根据“六法”定义“六品”画家的艺术等级。谢赫的“六品”,代表着谢赫六种价值判断,虽然画作品质做了等级化的评价,但是这种等级评价本身就是一种伦理行为。其中文体中的赞美之词多于批评,基本上属于颂体的范畴。以后的绘画文论的评价体系基本上沿用了谢赫的文体。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把绘画的意义归结为“成教化,助人伦”。6在张彦远看来,教化百姓,维系人伦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目的。张彦远的画论作为一种颂体,依然遵循了封建体系的儒家道统,即绘画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伦理行为。颂体作为一种赞美的文体,从早期用于祭祀天地、帝王政绩、各国论战、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到书画论的出现,其文化表现多种多样,但是伦理的功能是一致的,即封建社会的颂体是符合统治阶级社意识形态的、具有御用性的一种价值判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