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品醉风情——十二位博士作品展”“本份——2015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毕业展”“中坚力量——中国国家艺术网首届博士书画精品邀请展”“今朝风流——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五人书画作品展”“铁画银钩——书法博士四人展”“三人行——京师三博士书法展”“格局·格调——首届中国画博士学术邀请展”……近期,以“博士”为名目的展览越来越多。此种现象褒贬不一,有尖刻的评论甚至称:艺术市场正在从“赌主席”向“赌博士”转型。
书画博士缘何成为展览的宠儿?书画博士高等教育的定位和宗旨是什么?书画博士在潜心治学和走向市场之间如何权衡?书画博士队伍的壮大为艺术生态及其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博士不少 归属不一
中国古代即有“博士”一说,设立专门官职的,如西晋“书博士”、隋唐“书学博士”、北宋“书画博士”,米芾即是其中佼佼者。据研究者考证,徽宗朝“崇宁三年六月壬子建算学、书画学”。当时的博士是官职,而非学位。
中国自五四之后开始采纳西方教育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硕士、博士学位制度。很长一段时间,国家教育学科门类只有哲学、美学、历史、文学等,艺术学、设计学是后来才加的,在此之前,招生的书画博士点只能附属于其他学科门类。
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院)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设立美术学理论博士学位,首都师范大学于1993年率先取得美术学专业书法方向博士授权点。各大院校相继获批招收书画博士。学位设立初期,招生数量很少,一位导师每年也就一个名额。随着高校扩招和博士点的增加,博士总数蔚为可观。
据悉,全国招收书画博士的高校分综合类、艺术类和师范类高校三类。绘画类博士归属相对统一,多为艺术类美术学方向。而书法类博士归属不一:综合类院校书法博士多为历史文献学、文学、哲学、美学等研究方向;艺术类院校书法教学单位相对纯粹,多为美术学或艺术学理论学科中的艺术学门类;师范类院校如首师大、北师大早先在教育或文学系统招收书画博士,后多归属为艺术学科。
“目前我国书法博士招生有些乱,因为有些学校没有书法专业博士点,就只能在文学、哲学、历史学、传播学等等博士点来招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文东说。
《美术文化周刊》记者了解到,全国招收书画博士的院校、研究机构约有30所,单独设有书法博士点的高校约有20所,包括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各个博士点招生数量不等。例如:中国国家画院每年绘画创作方向博士招收七、八名;西安美院每年招收13名,每个导师名下2个名额,在校博士共40名左右;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至今已毕业博士59名,7位博导每年博士招生总额为2至6名;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后在艺术学方向培养书法博士,现已毕业3名,在校6名。
据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介绍,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招了6年博士,培养人数接近60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则表示:“我一个人一年能辅导两个博士就很吃力了。”
“西安美术学院在校的书画博士现在有40名左右,学制虽三、四年,但很多博士不能按期毕业,学业压力很大,毕业不那么容易。”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武小川向记者表示。
该不该设实践类博士?
按现在惯常分类,有美术学(或艺术学)、实践创作和实践类理论研究三类。在欧美等国,美术学(或艺术学)博士纯粹是培养美术学、艺术史研究人才的,中国也不例外,但后两类研究方向则是中国特色。#p#分页标题#e#
关于实践创作该不该设博士点,一度争议很大。北师大教授王宁向记者转述启功先生的话说:“写字要什么博士点?反对!书法是文化,不是跑到一个博士点去学写字,也不是谁写得好就去当博士。再说,课堂上一个老师能带出30个书法家来?”就中国美术学博士点的设立,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书画家刘墨介绍说:“早年王力先生很反对美术学成立博士点,认为‘画画小孩都会’,没有研究价值。但张道一指出:‘语言学不就是说话嘛,小孩儿也会。’当时王力便更正了态度。”
2007年,陈丹青因招收博士生问题从清华大学愤然辞职,引起轩然大波。中央美院教授靳尚谊曾接受采访表示“绘画本不应该有博士”。他说:“绘画创作一直是本科生就很好了,研究生就不一定很好,博士生就更不一定很好了。我带的博士生方向是中国油画研究。这个专业的博士生非常奇怪,毕业时不仅要做毕业创作,还要提交论文。画家本来写论文是很困难的,总体来讲,基本是凑合毕业。”
“一些同道把启功先生的话搬出来或许以为书法不过如此,我没有看到或听到启功先生的原话,不敢肯定启先生是否真正讲过这样的话。但诸如绘画、音乐等领域同样缺乏博士教育一样,是否人们都把深入表现的艺术与基础混同了呢?我想有这种可能!”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白砥表示,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建立在它赖以存在的大背景上,书法教育的体制化、制度化不同于松散的师徒授受式教育方式,高等书法博士教育是应改革开放书法复兴以来书法事业的繁荣而生。
记者了解到,书画学科的归属问题,与创办人的出发点和对学科理解有很大关系。“90年代初,我在吉林大学创办书法学科时,全国书法专业很少且没有统一标准,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教学研究。我认为书法不是抽象的、奢侈的、只供观赏的艺术,自始至终都与文字的实用状态相适应,书法专业必须要建立在传统实用文化的基础上,因此吉大的书法专业设立在古籍研究所中的历史文献学中。”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丛文俊说。而白砥则表示书法放在艺术学下最为合适:“因为书法一旦离开其艺术的属性,就可能沦为一般的写字,若只为一般的写字,就谈不上与美学、哲学的关系,书法为中国文化象征的终极内涵就会变得空洞、简单。”
有些人虽不赞成招收实践创作类书画博士,却也不同意外界对书画博士点的非议。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惇说:“实践创作类考核标准不明确,我不会招收书画实践创作类博士。真没有谁写写画画就能是博士的,但是不写写画画,启功研究语言学的学问能使他有这么高的地位?”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振中则表达了一种无奈:“美术学院要不要开实践创作类博士,全世界都有争议。其他美院都招了,央美不招的话很多人才就会流失,所以被迫招生。”
培养学者还是艺术家?
中央美院教授殷双喜认为书画博士最理想状态应既是艺术家,又是学者。“博士生在专业创作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把艺术家个人的综合素养、学识、心性等全方位提升作为方向,即使是实践创作方向博士,培养的重点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学术品格和能力的提升。书画博士属于当代中国书画界的精英,不仅在技术方面,而且在视觉的观看和理念方面,都应有相当的超前性,超越同时代的书画家,前瞻中国书画的未来。”
“我觉得书画方面的博士还是以研究为主,但是我绝对不反对创作,创作博士要到达什么标准我真的不知道,在这方面我很赞成启功先生的意见。”丛文俊表示,“创作缺少标准,但是学术是有一定标准的。比如博士需要看多少书,有多少核心期刊以上的文章。要是没有这样的要求,写啥样算啥样,画啥样算啥样,那么标准是什么?我不知道,虽然我也搞创作,但创作博士我一个没招,搞不好丢手艺。”#p#分页标题#e#
国外书画博士史论、理论研究方向一般不涉及实践,但在中国却在两者之间的“度”上做文章。所以在中国即使是研究理论的书画博士,选拔时要考技法,实践创作方向的博士毕业时也要交论文。
首师大书法文化研究院和中国传媒大学书写文化研究所都不设置实践创作方向博士,对博士是否合格最主要的评价还是看学术研究成果。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守安认为,美术学理论研究方向的博士其实不需要对其创作能力进行苛求,就像电影学博士,不需要苛求其是编剧、导演是一样道理。
许江举中国美院设立实践类理论研究方向的例子,他认为是有原因和培养目标的:“中国传统书画家有着多重身份,是文人、书画家,甚至还有官僚身份,书画家写文、写论,有着良好的传统,我们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培养学者型书画家。”
“既想做艺术家,又想做学问家,可能都不深入。我更期望学生们能从笔墨中体现出修养与格调,而不是仅仅展示写文章的技巧。”白砥说,“我觉得书法博士学科首先应建立在对书写本体的研究上,不仅仅是对一些技法的梳理与总结,要站在美学的、艺术学的立场上研究,站在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及与西方艺术哲学的比较上去研究。既从创作实践上有深入的探索与认知,又从学理及史料上有全面的修养与表现,并以学辅创,以创带学,这样才会将学科建设引向深入。”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朱天曙培养学生的基本理念是“正见力学、深美闳约、文心诗境、圆融神明”。他说:“黄惇教授指导我们要两条腿走路,注重书、画、印一体且创作和研究相结合,不然书法博士和职业技术教育还有什么区别?北京语言大学书法篆刻研究所是以书法史和书法文献学为依托,相对偏重学术研究,与美院系统以创作为主的博士不完全一样。尽管我个人很注重创作,但培养博士注重传统文化。我希望我带的学生研究和创作同步,创作达到一定水准。”
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教师、美术学博士查律认为,书画博士虽然以理论为主要目标,但是缺乏实践的基础要进行高端理论研究会有困难。最好能够实践与理论两高,如果不行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在实践与理论上有所侧重。
合格的博士什么样?
这些年,博士培养了一大批,一些人成了高校教学和研究机构的中坚力量。但总体情况也不尽如人意。黄惇直言:“博士生水准的高低受很多客观因素影响,博士上面有博导,博导水平也不一,不能否定近一、二十年在学界也培养了很多有话语权的人才,但整体上,博士‘产品’的合格率不是很高。”
与建筑、物理等学科讲究学术出身有明显不同的是,书画学科博士的学术出身确实较为多样。邱振中觉得这并非什么奇怪现象。他说:“学书法学到硕士层面,基本上还是走创作道路,排除对理论非常感兴趣者,很少有书法专业出身却考理论方向的博士。”黄惇则表示:“并不是所有要考的人都可做某一种学问的,常有超级爱好者报考,但学术研究不等于超级爱好。”
倪文东的博士生中,来自书法、文学、美术学专业的多。他主张开放式教学,因为书法是理论实践相结合,书法学和美术学、史学、哲学应当综合发展。“早先,书法博士多是从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方向考取,书法底子弱,单凭读博期间的三五年也练不出来。所以存在一些书画博士技法欠佳的现象,甚至有的书画展览从效果看,有‘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本科’的说法,但随着书法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逐步完善,现在的书法博士很多是本专业考取,技法不过关现象有所改善。”倪文东说。
博士生导师在招生时看重学生的哪些素质?张晓凌说:“我看重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品修养,第二是书画水平,第三要有一定的文字基础。我对已经成名的学子看得比较重,文字基础方面有所欠缺者,读博期间可以再训练;若技法不行,三年学习根本来不及。”邱振中说:“我在乎学生在技法上的名气,我不教博士技法,那是博士前教育应该完成的事。其他科目合格而技法不过关,我也不会收。”#p#分页标题#e#
白砥说:“博导不是这么容易当的。招生如能碰上有一定创作实力与影响的学生,并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潜力,当然是一件好事。我更在意在创作实践上有一定造诣者报考,因为就艺术研究而言,尤其如书法这样相当抽象的艺术而言,没有一定的实践体验很难从美学上对其有深入的挖掘。实践类毕业生的学生有时会在知识方面存在不够全面的弱点。在我已招的博士生中,基本还能在创作上有一定的风格追求与建树,他们对书法的信念是虔诚的、认真的,符合我的基本要求。当然,他们也存在着一些让我担心的问题,即对文献梳理工作的态度不及对创作的态度,而一些深入性的探索有赖他们立定精神,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与辛苦。”
有着单一学科背景的学生在考博竞争中并不占优。“如果一个学生本科、硕士、博士都学书法,像电线杆一样,个头很高底盘却太小,知识体系会很单薄,并不利于成长。”朱天曙说。他认为知识结构和创作能力都很重要,“如果一学生是文科背景出身且创作不错,我是最欢迎的。如果文史出身、艺术观察力敏锐,我会指导他从事书法史某个专题研究,将其作为书法史或书法理论研究者的方向培养;如果学生是艺术院校背景,在论文指导上会引导其选择与实践相关的题目,将其作为艺术家方向培养。”
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吕金光表示:“招收博士时,我更看中实力和潜力,我较为中意有文学或历史教育历程,书法技法也有一定功底的学生。”黄惇说:“古代书论中轻技法研究是中国人的特点,技法是单干式的口传心授,况且中国艺术的技法最后是看效果的,理论研究变成一个物理学的规则就没有意思了,技法从来不是摆在最高的地方,技法研究方面也不会有太大的突破!”
虽然带了五六十个博士生,但张晓凌对自己的教育成果并不满意。“能成就5个我就烧高香了!艺术史上艺术家的成功率确实是很低的,不能指望一个博士体制把艺术工作者都培养成大师。现在的招生简单化、非科学化、经验化现象明显,个人意气用事、行政干预都存在,所以要建立导师负责制,而不是行政长官中心制,当然也不能以师生友谊和个人交情代替艺术水准。我相信导师会对自己手里的名额负责的,学生如果不给导师‘光宗耀祖’,导师对自己也没办法交代。”
小心把学问“炒”没了
在展览多如牛毛且同质化严重的当下,以“博士”为名目的展览的确颇具新意。吕金光认为书画博士群体寻求展示自己的平台无可厚非,应鼓励支持高校博士毕业举办个展,接受专业教师和社会的指导也是一种有效方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晓华对书画博士参加“国展”比较了解。他说:“书画博士与在某一书体方面和国展脱颖而出的作者相比,不如后者表现更加精细化,但高校从理论到实践,综合能力更强一些,所谓‘博涉多优’。”
“我本身也参加过荣宝斋的博士邀请展,其中有不同地区、不同导师、不同年龄等等考虑,不能一概而论。博士群体有学术价值,今后会成为书法家中重要群体,但是博士只代表求学经历,不能代表学问和艺术水准。社会重视书法博士是好事,但是博士自身不要唯利是图,不要把商业利益凌驾于学问和艺术能力之上。”朱天曙说。
但有论者对“炒博士”背后的市场运作表示疑虑。艺术经纪人贾廷峰表示:“我觉得博士做自己的展览有他们的选择,但博士噱头没必要。博士书画家也有几个高手,但大多数都有其导师的影子,这很要命。我以前为农民、和尚、道士等等做过展览,其实身份、地位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近现代不胜枚举的艺术大师我也没有听说哪一位是博士毕业呀!”
许江说:“炒博士现象完全是没有搞清书画博士是做什么的?理论研究啊!博士只是在理论、思想、文化层次上可能达到中国书学、画学的高峰。”在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艺术史和伦敦苏富比学院获得艺术与商业双硕士的杨好认为,艺术市场对博士的追捧是因为我们缺少对艺术品本身及艺术价值判断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知识权力系统,而非头衔权力系统。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艺术博士的设置应是为了以学术为目标的人们更好地进行专门研究,他们的研究领域应是更专业化、更窄域化的。而中国大学与艺术市场的高速接轨,使“博士”变成了一个工业化、很“好用”的头衔。#p#分页标题#e#
“不要讲博士头衔了,连代表、委员等也用来包装书画家,艺术水准和政治能力有什么关系!”黄惇认为,博士应该是专门的专门、精英的精英,一个博士最起码的是有丰富的学识,能够传承中国传统的文化研究,毕业后也仍然在努力研究,而不改学者本色。
丛文俊对“炒博士”现象不以为然。“博士学位算是奇货可居,我的学生也有参与其中的,虽为少数,在微信也偶尔能看到。现在的炒作其实各行各业都有,我理解但是不支持。说白了‘炒’的目的还是为了功利。参与到书法圈子或者外围的书法人都是有文化和审美能力的,不是‘炒’就有人信,也许暂时因为炒作挣点小钱,将来就有可能把自己坑了,坏名声就出来了。”丛文俊的老师曾告诫他几年内要读多少书,不能马上发不成熟的文章,他希望以此劝勉学生。
张晓凌对此表示很痛心:“一些商人、掮客拿博士去炒作,我认为是非常丑恶的现象,有些博士迫于压力、挡不住诱惑而大大折损了创作力和博士的名声,是对制度、学校,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学制只有三四年,时间很紧张,进入博士阶段学习不容易,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场岂不把自己辜负了,专心做学问还来不及呢!几代人奋斗多年培养书画创作方向的博士,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其书画创作力水准和修为,结果成为一种赚钱工具。用我导师王朝闻的话说就是:悲惨啊,悲惨啊!小心把自己学位炒掉了,学问炒没了,人品炒低了。”
在潜心治学和走向市场之间如何权衡?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李洁说:“浮躁的风气、短浅的目光只会让书画流于技巧的卖弄,与艺何益,与人何益?”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法博士生王高升表示:“艺术至上和学术至上是书法从业者的天职,应该保持充足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而不要让艺术、学术做名利的奴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赖以儒说:“我想书法博士若能在对书法的审美引领上趋向于优雅高贵,对书法经典的意象、境界、风格结合具体形式构成上能清晰地呈现,并在尝试新的书法样式等方面做出努力,便是艺术担当。“
查律认为,书画博士通过“炒”能将作品转化为商品,带来收入,这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书画博士本身能够经得起“炒”,不因为“炒”而改变初衷,能够立定脚跟才能有自己的学术前景。曲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朱乐朋表示:“书法界某些名满海内而叩之空空的人不少,确实让人不屑一顾。治学踏实,谦逊低调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