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真伪是“鉴”,品定高下是“赏”。深人的收藏活动,一定要包括赏的内容。收藏者要具备发现、欣赏传统书画美的能力,这需要一个培养过程。
有这样的收藏者,他把书画作品很小心地挂在自家的墙壁上,小心地呵护,但是除了看其有无破损之外,从不正眼关注。藏品在墙壁上静静待了十几年,收藏者的文化水平和欣赏眼光也没有丝毫提高。友人遇见,认为珠玉埋没于尘垢,要求买走,主人还死活不答应。友人最后只得无奈地说:你这个附庸风雅的伪收藏者啊!
只给自己蜘的书画藏品以真伪的区别鉴定,不去用心地欣赏,不懂得欣赏,这样的收藏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这样的藏品在收藏者手里充其量就是一个存在或者摆设,它本身的价值被抹杀了。收藏不是一种形式,它需要收藏者和藏品之间的互动交流。这个交流就基于欣赏眼光的培养,而欣赏眼光的培养又是以一定的交流为前提的。要学会欣赏书画,懂得欣赏书画。
欣赏与鉴定是孪生兄弟
书画作品确定为真迹后,接着就是如何欣赏的问题。实际上,欣赏和鉴定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鉴是判断作品的真伪是非,属于鉴定学的范畴;“赏”主要品评作品的好坏、优劣,属于艺术欣赏的范畴。好的不一定真,真的不一定好。比如唐宋时代,御府为了保护名作,曾组织了一批临摹人员,复制了像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唐阎立本《步辈图》等名画,其艺术水平都很高,可以说达到乱真地步,但当时却不是真迹而是摹本。
其次,鉴定、欣赏研究的内容、方法不同。鉴定是从笔法、构图、墨色和作品中署款铃印,以及纸绢、装演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破绽以辨伪。欣赏重作品的艺术分析,评优劣,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艺术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鉴定家未必就是欣赏家,欣赏家也未必会鉴定。
但话又要说回来,欣赏与鉴定又是密切相关的,是孪生兄弟。
其一,真伪与好坏并非决然无关。一般的规律,著名书画家的真迹总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即使是应酬之作,或晚年因体力不支而创作的作品,虽有水平高低的不同,但不会过分悬殊,丧失大家风范。与此相反,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水平过低,那就有作伪的可能。
其二,鉴定与欣赏能力成正比。高明的有眼力的鉴定家,必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学识,懂得书画的运笔之法,有的还能书善画;善于欣赏的美术理论家,他们也必须有丰富的美术史知识,懂得或擅长书画的笔墨之妙,能够品评书画作品的得失。
#p#副标题#e#欣赏书画的笔画、墨韵、章法
在许多缺少鉴赏眼光的收藏者看来,书画作品本身比较玄妙,不知道如何去欣赏,甚至认为书画本身的赏析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以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这其实是很片面的,夸大了认识的分歧。
书画虽然是一种精神意识色彩比较强的艺术形式,但并不是不可以被欣赏。欣赏书画作品有若干个层次,比如既有笔画、墨韵、章法等技术层面上的,也有意境旨趣、题材内容上的。如果有一定的书画基础,那么从笔画、墨韵、章法等技术层面去欣赏一幅书画作品是我们学会欣赏书画的基础。
以书法为例。书法美的外在表现包括用笔、结构、章法等内容,比如用笔的迟急、起伏、曲折,笔锋的正侧、藏露变化。
单就笔画上来看,在欣赏草书时,你可以看到笔画的灵动、飘逸、张扬;在欣赏隶书楷书时,你可以看到规整、端庄、大气;在欣赏金文、篆书时,你可以看到藏锋处理后笔画的稚拙古朴……看墨韵,可以观察浓淡枯湿;看章法布局,知道书法写作的规范和格式。对于绘画来讲,你要学会看画作采用了什么技法,比如皴法、点法、描法、墨色,了解同一风格之间的生熟高下,甚至不同风格之间的差异。技法欣赏不仅是收藏鉴定的提升,也可对以后更高层次的收藏提供一个比较客观的评判标准。
欣赏这些基础层面的技术,还要求收藏者熟悉整个中国书画的技术发展演变,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联系地看待和欣赏,从中找到欣赏一幅藏品的切入点。
#p#副标题#e# 欣赏书画的意境情趣和题材内容
除了比较“实”的技术欣赏,也有比较“虚”的层面上的欣赏,这就是对书画意境情趣、题材内容的欣赏。后者高于前者。“虚” 的方面是无形的,包括神采、气韵、意境等内容。比如,就意境旨趣来说,传统山水画中大多体现出空灵之美,有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与生命的意境。有些山水画,高远构图,画面很满,山高人小,显示出自然的伟大和人生的渺小;有些山水画,采用平远法,画面留白很多,非常空旷,显示出一种孤寂的情境。
在欣赏书画境界旨趣和题材内容的过程中,收藏者可以和书画的作者做一个用心的跨时空交流,去体会创作时作者的情感和书画被作者寄予的思想。书画欣赏不仅是单纯的审美,也是对收藏鉴赏者自己的改造。因为画面上传达出的各种信息,会影响到收藏鉴赏者的认识,从而对美产生了新的看法,看到新的书画时,又会是另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