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由于读书人自小受儒家思想熏陶,朝中士大夫为了表示对宋室忠贞,纷纷隐居起来。这些隐士不免自恨生不逢时,唯有借诗文书画抒发亡国伤痛和抑郁悲愤。同病相怜的读书人又自组雅集,以文艺活动为媒介互相来往,在江南形成小集团。在这种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交织下,文人写意花鸟画在元朝有着长足发展。
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由于文人的抒情需要,梅兰菊竹、岁寒三友等象征高尚品格的素材尤其受到画家偏爱;文人绘画又须有书卷气,于是用笔讲求以书法线条为主,并以墨代色,着色亦以素淡为尚,而题画诗也在文人手上有更大发展,使托物言志的文人花鸟画在抒情的领域上得以扩大。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郑思肖(1214一约1318)《墨兰图》,是反映其创作思想和绘画造诣的代表作,也是绘画史上以兰为题材而影响甚大的作品。兰花生于深谷,不畏风雨,清雅幽香,质朴无华,被文人喻为具孤傲。《墨兰图》构图虽然十分简单,并且纯用水墨,毫不着色,但不论兰花或兰叶都画得相当饱满;用笔刚劲流畅,达到书法的要求,也表现出兰叶挺拔的状态。郑思肖所画的兰花都是露根而没有画泥土的,他曾说过那是由于家国的土地已被外族侵占了,兰花是绝对不愿意长在这种土地上的!可见郑思肖是以兰花自比,他虽然无奈地活在蒙古人统治的土地上,但却引以为耻。“思肖”是他隐居后才取的名字,有“思念赵宋”的含意,他的原名已无可考究。郑思肖又说过自己坐卧必向南,因此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南宋。因此,他的作品是立意通过不着土的墨兰来表达自己的故国情怀,抒发自己身处逆境而绝不相类的品格情操。
《墨兰图》图叙
文人酷爱梅花在百花凋零的寒冬下仍吐芬芳,而在严寒之际逢春梅,也教元朝的读书人睹物思情,对未来萌生盼望,故梅花也是元代文人画家常应用的题材。王冕(1287-1359)是画家也是诗人,他画的梅花充满文学寄兴。元朝礼部尚书泰不衍良喜欢他的画,想推荐他进翰林院,但被王冕拒绝了,可见他对前朝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王冕四十岁时在浙江山间盖了三间草屋,并栽种了几千树梅花,自称梅花屋主,过着清贫的生活。王冕《墨梅图》画倒挂梅,枝条茂盛,交错穿插;枝头缀满繁密的花朵,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灿烂盛放,有的渐衰将残。虽然花朵茂盛并分布得几乎密不透风,但长枝处疏,短枝处密,富有韵律感,而勾瓣点蕊简洁洒脱,正好与铁骨铮铮的枝条相映照。他绘这幅画时已经六十八岁,代表他晚年画梅艺术臻至化境的精心杰作,深为后世珍重。王冕在画中题诗共五首,其中两首很能表达隐士的心志,其一为:“城市山林不可居,故人消息近何如?季来懒作江湖梦,门掩梅花自读书。”江湖上发生什么事,画家也不想去管了,宁愿闭门与梅花为伴,读自己喜爱的书。另一首是:“明絮众所忌,难与群芳时。贞贞岁寒心,唯有天地知冤。”他自喻品格高洁,难免受人猜疑,但天知道、地知道和梅花知道他的为人。两首诗表明画家的趣,也烘托了画中梅花的象征意义,使画品、诗品、人品融为一体。在元人统治下,他将满腔热情寄于笔墨,以毕生精力从事艺术创作。王冕以梅花自比,反映出中国人万物有情并能互通的思想,有节之士在乱世中仍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却有梅花作为他们的知心友。
《墨梅图》图叙
在元代画家的笔下,花鸟画已经成为文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途径,这种发展无疑拓展了绘画的欣赏层面,丰富了花鸟画的内涵。发展至明清时期,许多花鸟画家更把家国观念、道德品评、祈求幸福的理想等传统的人文精神寄托于画中,有些画家甚至将花鸟内容个性化,借以表达喜怒哀乐。因此,画家创作时重视追求境界多于形似,使得明清时期的文人写意花鸟特别讲究笔墨运用,注重愈境,而他们不把绘画称为“画画”,却叫“写画”,确实有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