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收藏、研究钱币的国家之一,早在南朝,就撰有《钱谱》一书。如今,钱币研究对象有古钱、古金银、纸币、机制币、人民币和花钱等六种。其中,近代机制银币的收藏与研究起步较晚,却是收藏热门,相关资料也较多。
一是收藏前先简要了解近代银币发展概况,同时要了解清代、民国中央和地方造币厂的厂史。清代银币由沿海沿江省份开铸,呈现先地方后中央、先分散后集中的特征。民国初,军阀割据,各地与中央同时铸造、发行银币,直至1933年废“两”改“元”,铸造权才统一到中央造币厂。1935年开始实行法币政策,银币退出流通,但1949年国统区经济崩溃,国民政府被迫恢复银本位,广东、云南、贵州等少数南方省份又曾短暂铸行过银币。
二是先从普品入手。先收集曾大量流通的清代、民国银币,藉此了解不同银币的成色、色泽、重量、币值、文字特征、图案特征、边道齿数等,有助于学习区分版别,更可为鉴定真伪打下基础。还可多收集银币拓片和照片。
三是万不可图便宜,一定要到正规钱币市场、商店和拍卖公司购买。
四是注重对币文、图案的释读。汉字币文有不同的书法,例如常见的“宝”,便有缶“寶”和尔“寶”之别,至少还要能认得满文、藏文、维文、蒙文等民族文字的纪年、币值。
五是学会识别银币版别。不同时期的中央造币厂和不同地方的造币厂在设备、技术和工艺上均存在着差异,再加上还有私版掺杂在内,这就使得即便是同一样式的银币也会有几种版本,称为“版别”。版别有大小之分。大版别主要是样式种类不同,图案、币文存在明显差异。小版别是指银币样式种类相同,但由于铸造设备、碾机设计等方面的不同,再加上模具也会有自然磨损,所以,同一种银币也会有细微差别。
对于任何一个收藏门类来讲,真伪是绕不过去的问题。近代银币伪品分为臆造品、仿制品、后铸品、戏作品等几种,另有改刻、镶拼、加盖币等作伪手段。臆造品是伪造者自行设计的样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主图景表现帝后、著名人物和历史事件,配以奇诡的图案、纹饰和文字;另一类是利用清代民国有些省份未开铸银币或者没有铸齐五等币值,参照真品进行补铸。
仿制品即仿照真币样式的伪品,仿照的大都是稀见币。仿造品不仅成色、分量、图案皆与真品相同,有时甚至比真品制作得还精美。上世纪40年代,上海有家“麒麟钱币社”,经常制造仿品出售,其中一枚“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元,制作尤为精美,藏界长期莫辨真伪。
对于臆造品,只要多看前人著作、熟知历史就能鉴别,但要鉴别仿制品,目前只有看版别一法。钢模易磨损,第一枚和最后一枚银元会存在渐变式的差异。版别鉴定法就是,把所有真品的版别按秩序排列出,再将仿品一一对比。如果排不进任何版别中,则必是仿品。
后铸品指在真品铸行之后,利用真币的币模再铸造一些。后铸品可视为真品原模的复制品,如京局一元、五角、五分,均为后铸币。戏作品则是有人故意用不同银币的正面和背面的币模,故意错误搭配铸造,所以也称为“错版”。鉴定这类伪品,主要依靠造币厂史料和当事人的回忆。另外可看它的工艺特点,尤其是齿边和成色。
改刻主要是利用真币,增删图案文字,使之成为稀见币。如在常见的“湖北光绪一元”背面镶嵌“本省”二字,便成为少见的“湖北光绪本省一元”。镶拼则是用两枚常见的银币,各自磨去正面或背面,然后焊接、黏结,成为少见的错版。加盖币是在普通银币上加盖戳记等,最典型的就是在民国三年、九年的壹圆上加盖“苏维埃”戳记。
随着计算机、3D打印等技术的进步,银币造伪技术也“日新月异”,收藏者不能墨守成规,而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