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铜不是一种单一金属,而是一种合金体,一般分镍白铜和砷白铜两种,镍白铜又根据不同合金比例又可以分为普通白铜、铁白铜、锌白铜(1),泉币界和泉学书籍资料中所称谓的白铜钱不完全是真正意义上的白铜钱,俗称的“白铜钱”与事实上的白铜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两个不同质的范畴。
名称 |
估价(RMB) |
成交价(RMB) |
时间 |
清代“咸丰重宝”宝川局当五十白铜钱一枚 |
1,000--1,000 |
|
2013-6-7 |
清咸丰元宝宝巩当百白铜钱一枚 |
3,000--5,000 |
|
2010-6-24 |
宋“孝建”篆书白铜钱一枚 |
2,000--5,000 |
3,680 |
2010-6-24 |
乾德元宝白铜钱 |
60--60 |
|
2004-6-6 |
#p#分页标题#e#
本价格来源拍卖活动交易仅参考
白铜出现的时代
白铜铸造至少应具备三个前提:一是物质前提,即必须有一定的白铜产量;二是技术前提,即冶炼、铸造、配比达到一定的技术程度;三是社会前提,即政治需要、经济财力许可、文化需求以及其它因素。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白铜到六朝时才出现,但当时的冶炼技术、制作水平等还没有达到用白铜制作物品的程度,更不用说钱币了,到了唐宋以后,特别到了宋代,不论是白铜冶炼生产、铸造技术、合金配比等都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用白铜作币材的条件已经成熟了,但白铜无疑在当时是一种比较稀少的贵金属,不可能大量生产和大量制造物品,目前所发现的白铜物品大多是明清以后制作的,所以,北宋时,为了某种特殊的需要,铸造少量的母钱和样钱,是完全可能的,事实上已有几十种北宋白铜钱被发现。从各种资料列举的白铜钱来看,基本上集中在北宋徽宗时期,以祟宁、宣和、政和钱为多,宋徽宗是我国古代三大铸钱高手之一,出现在那时并不足奇,有资料将“通”字平头,走之底平足,“宝”字大斜的祟宁通宝折十钱,称为中国镍白铜之祖(5)是有道理的,但从实物不断被发现的情况看,结论可能为时尚早。
白钱出现有四种原因:
一是锡铅含量较高。这已被大多数泉学家所认同,青铜铸币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铅、锡,铜是主体,铅锡为辅助性配剂。前面已分析,铅锡的不同含量既影响质量又呈现不同的外观颜色,经专家研究,4—7%≦Ps<36% 6—7%≦Sn<20%铸币质量是最合理、科学的比例,唐以后基本上达到了这一条件,尤以北宋最典型(13)。有专家将颜色发白的古钱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这些钱锡的含量一般超过20%,铜的含量低于80%,也就是说,当锡超过20%,铜低于80%时,古钱泛青白,造成这种情况有三个方面原因,一个是为了降低成本,人为减少了铜的比例,加大铅锡含量。因锡铅在我国古代产量丰富,属廉价金属,但铅锡比例又不能太大,大了影响铸币的质量,隋五铢白钱可能就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第二个原因受技术因素所限,币材合金比例把握不准造成含铅锡过大,使所铸币发白发青。隋唐以前出现的颜色发白的钱太多属于此类。第三个方面原因属试验性质,如唐青钱。
二是锈蚀影响。古铜钱主要是三种金属以上的合体金组成,在外界影响下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使古钱表面发生颜色变化,即所说的锈蚀,一般来说,铜钱在酸性土壤中呈绿色,在碱性土壤中呈暗红色,在中性土壤不易生锈或锈蚀不大,为本色,象铅锡含量较大时,一般不易生锈,如隋五铢白钱和唐开元青钱等距今1300—1500年,依然锈蚀不大,有的基本无锈。但有些含锡比例不很高(10%—20%)古钱,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产生化学反应。有的锡直接渗到表层,即所说的“锡汗”或“白斑”,有的通过化学反应生成银灰色的二氧化锡(SnO2)。使这些钱币看起来都呈白色。
三是自然生成。指即山铸钱时的原生矿中含有少量的银、镍、锌、甚至砷,所铸古钱中因含银、镍、砷等元素而呈白色,前面提到的六朝时“小样半两”白铜钱,可能就是这样的产物。
四是人为因素。恐怕主要指心理因素。因为白铜钱在我国铸币史上有一种特殊地位,它不仅稀少(多为母钱和样钱),而且其身世、铸造情况、存世情况等等还未完全弄清,这一切吸引着古钱爱好者去搜集、去收藏、去研究。所以白铜钱就成了众人涉猎的目标,因没有明确的白铜概念和相关史料,所以人们往往将一些似白非白、淡黄、灰、青等表面颜色的古钱称为白铜钱,近几年发行的各种钱币刊物中刊载发现白铜钱情况不少,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大多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白铜钱。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