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和铸造货币的国家之一。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用青铜铸造的贝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出现了布币、刀币和环钱。后经数百年的不断演化,逐渐形成外圆内方的“方孔圆钱”,成了中国历代钱币的基本形制。回顾我国数千年的钱币铸造史,从先秦时期到现代,大致可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钱币铸造工艺。从先秦时期到清代晚期这漫长的2000多年间,我国的钱币基本上采用的是铸造工艺。自清光绪十五年(1889)两广总督张之洞向英国伯明翰希登公司购进造币机器,首次试铸“光绪元宝”(七三反版) 银元,这是我国采用专用造币机器之始,开了我国近代机制币的先河。传统的钱币铸造是先将金属熔化成熔融液态,然后注入预先制好的“钱范”里,待其冷却凝固后取出,稍作修整即成。而近代机制币的铸造是先将金属制成造币所用的板(带)材,然后通过冲光工艺制成坯饼,再在造币压印机上应用设计制作好的专用模具压印成金属硬币。
纵观古今中外金属铸币,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钱币的形制均为圆形,并且历史悠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近代机制币也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形状基本上仍保持圆形,但在边形上出现了连续丝齿(又分连续粗丝齿和连续细丝齿)。
当今世界造币工艺技术,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除了造币材料不断更新外,一些造币新工艺、新技术被广泛采用,大大地提高了金属硬币的技术含量,增强了金属硬币的防伪性能也大大提高了金属硬币的鉴赏性和收藏性。
下面就当代国际造币新工艺、新技术作一些简要介绍。
1.多边形和异形
为适应机器高速压印的要求,传统的机制币形制主要为圆形,大多数边部都有连续丝齿,少数为平边无丝齿。为了丰富金属硬币的形态.提高硬币的制造难度,增加硬币的防伪技术含量,人们突破圆面的局限,研制开发多边型和异形币种。
从已经发现的实物样品看,多边形多种多样,从三边形到十几边形都有。而应用于流通硬币的主要为七边形、十边形等,如英国的20便士硬币、塞浦路斯的50分币就是七边形;伊拉克的I第纳尔币、菲律宾的2比索币即为十边形。用于流通的异形币主要边形为波浪形(亦称梅花形)。而金、银、铜纪念币(章)的异形有三边形、长方形、环形。扇形。椭圆形、盘形及镶拼式等等。香港的2港元币、斯里兰卡的10分币、伊拉克的5费尔币和10费尔币的边部均为波浪形。我国近几年研制开发的“长江三峡”、“清明上河图”等金银币为长方形一龙年生肖币为扇形,而各类金、银、铜质纪念章的形状就更加丰富多彩了。环形、盘形、椭圆形、镶拼式等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2.圆形中间打孔
严格地说,圆形打孔币也属于异形币。目前,世界上采用圆形中间打孔的方法制造流通硬币的国家不多,主要有日本的5日圆币和50日圆币、黎巴嫩的1皮阿斯特币、丹麦的25欧尔币和5克郎币。我国古代的铸钱中间都有一个方形孔,象征着“天圆地方”,民间称这种铸钱为"孔方兄”。但自出现机制币后,就不再采用这种中间打孔的钱币形制了。前些年,为仿制古代的方孔钱,我国造币厂采用压印后再冲孔的工艺技术,制造出“大唐镇库”, “宝源通宝”等圆形方孔金银纪念币,以满足钱币爱好者的收藏需要。
3.间断丝齿
间断丝齿,是指金属钱币的边部在一定等分角度上出现一组丝齿,并由平边加以间隔,采用间断丝齿形制制造流通硬币是对连续丝齿形制的发展,提高了流通硬币的技术含量。我国94年代初推出的5角流通硬币,就是采用间断丝齿形制。间断丝齿有两种,一种为凸缘丝齿,即每组丝齿的高度大于间隔平边;另一种为凹缘丝齿,即每组丝齿高度与间隔平边相平齐。目前世界上采用间断丝齿形制制造流通硬币的国家并不很多。
4.连续斜丝齿
通常金属硬币边缘的连续丝齿均是与硬币轴向相互平行的,而连续斜丝齿却与硬币的轴向有一个交错的角度,由于有了这个角度,就给压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换句话说,也就是增大了硬币的制造难度,提高了硬币的技术含量和防伪程度,这非常适合制造高面额的流通硬币。目前世界上采用这种工艺技术制造流通硬币的国家还几乎没有。据说日本今年将推出新版500日圆流通硬币,除了采用隐形雕刻、微粒细点等高防伪技术外,还将采用这种边部连续斜丝齿的工艺技术。
5.双金属镶嵌、三金属镶嵌、局部镶嵌
最早采用双金属镶嵌工艺技术制造流通硬币的是意大利造币厂。早在1982年.意大利造币厂就推出了用不锈钢作外环、铝青铜为内芯镶嵌的500里拉流通硬币,这是一种新的风格的流通硬币,发行在当时就取得了成功,在世界造币行业引起了很大反响。接着世界许多国家的造币厂纷纷研究双金属镶嵌工艺技术,并先在金银纪念币(章)上进行试验。如今,作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双金属镶嵌工艺在许多国家的高面值流通硬币上得到了应用。我国也于90年代中期推出了金银镶嵌纪念币(章),并于1997年推出了以白铜和黄铜镶嵌的10元面额的“香港回归祖国”流通纪念币,接着又发行了10元面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双金属镶嵌流通纪念币。
在双金属镶嵌的基础上,有些国家还研制了三种不同色泽金属组合镶嵌工艺,但由于受到造币压印设备的限制和镶嵌工艺技术尚不成熟,这种三金属镶嵌币未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局部镶嵌工艺主要应用在金银纪念币(章)上。根据钱币的设计需要,在银质纪念币上某一部位镶嵌上部分金箔,以提高纪念币(章)的品位,给人以新的视觉美感。此外,国外有些造币厂还发明了用金属粉末喷涂的工艺方法,在银质纪念币(章)的局部部位喷涂上金粉,同样给人一种双金属局部镶嵌的感觉。我国造币厂也试验过用局部屏蔽电镀的工艺方法来制造银一金局部镶嵌的银质纪念币(章),但是,流通硬币的制造基本上不采用这种工艺技术。
6.边部滚字、边部凹槽滚字
边部滚字,就是在金属硬币边部的圆柱体立面滚上各种文字或图纹,亦称“边铭”或“边饰”,可以是阳文(凸出).也可以是阴文(凹入)。金属硬币边部滚上字符,既增强了硬币的鉴赏效果,又提高了硬币的技术含量。由于这项工艺技术较为复杂,就给制造假币者增加了技术难度。硬币边部滚字,有的是直接滚出字符,如我国发行的“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等流通纪念币;有的在滚字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连续丝齿,如英国现在流通的!英镑硬币。各种材质的纪念章可以广泛采用边部滚字技术以提高品位,我国已作过多次尝试,取得很好的效果。当前来看,世界上掌握和采用边部滚字工艺技术制造流通硬币的国家还不是很多。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面值流通硬币的安全性,增强防伪性能,进入90年代后,世界上出现了凹槽滚字工艺技术,这种凹槽滚字,又称为“安全边形”。在金属硬币外边的中心部位被切割出一条凹槽,从外侧可清楚地看到金属硬币被“分隔”为三层,上下两层构成硬币的外边,或为平边,或为丝齿:中间部位的凹槽内,或滚上图纹边饰,或滚上边铭文字。
7.隐形雕刻、激光全息
进入90年代,将隐形雕刻工艺技术应用于制造金属硬币的国家首推新加坡和西班牙。所谓隐形雕刻,就是运用计算机编程将两个不同的图案处理后,分别表现在同一部位两个侧面的双重图像雕刻工艺,造成从某一个角度能看到A图案,而换一个角度可以看到B图案,同一凸纹图案中产生出两种不同图像的视觉效果。隐形雕刻技术具有一定的加工难度,并且需要具备较精密的加工设备,运用在制造金属硬币上可以提高其防伪水平。新加坡在1995年发行的“猪年”生肖1盎司金币上采用了隐形雕刻图案,从不同角度看,可以分别看到“1995”字样和一只生肖猪图像。我国也于1997年首次运用这种工艺技术铸造了第一组“澳门回归祖国”金银纪念币。目前,世界上已有国家将此种隐形雕刻技术正式应用到流通硬币上,如英国皇家造币厂铸造的2英镑和日本今年将推出的新版500日圆。
与隐形雕刻技术相辅相成的是激光全息技术在造币上的运用。这方面国外造币厂也有成功的例子,如英国皇家造币厂铸造的用于装帧币的2英镑,据说就应用了这种工艺技术。
8.浮雕着色
浮雕着色的彩色金银纪念币(章)的出现是在90年代中期,由于其打破了传统金属铸币的单一色泽,使金银纪念币(章)显得色彩斑斓,鲜艳夺目,故一推出就受到了集币爱好者的欢迎。我国的“虎年”生肖纪念币上首次采用了彩色币制作工艺技术,接着又在以后的生肖纪念币、“吉庆有余”、 “替花仕女图”等题材的金银纪念币(章)上应用了这一工艺技术。
9.反喷砂
现代纪念币(章)为了突出其图案浮雕强烈的艺术效果,往往在图案浮雕部位进行喷砂工艺处理(币的底面为抛光镜面),这种工艺处理方法已经运用了数十年。而所谓反喷砂,就是将图案浮雕部位改用光亮面,而将币的底面进行喷砂工艺处理。这样一反过来处理后,就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艺术效果。我国最早是在1992年版中国熊猫金币的“天坛”面上应用了反喷砂工艺。之后又在1996年版的“中国熊猫”金银纪念币的“熊猫”上应用反喷砂工艺来反映熊猫的黑白毛色,取代了原先的用凹凸雕刻法反映熊猫黑白毛色的手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1997年在第三组“香港回归祖国”的纪念银币上,应用反喷砂工艺成功地表现了焰火的闪动感和海水的波动感。反喷砂工艺的成功应用,使得金银纪念币(章)的画面层次更加丰富了,增强了纪念币(章) 图纹的艺术魅力。
以上介绍了当今世界造币行业一些新工艺、新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许多新的工艺技术还将继续不断地被引入到造币生产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