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币是一个国家为纪念国际或本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珍稀动植物、体育赛事等而发行的法定货币,它包括普通纪念币和贵金属纪念币。
中国纪念币是具有特定主题的,是由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指定国家造币厂而设计制造的,由国家银行统一计划发行的法定货币。纪念币通常是为了纪念我国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传统文化等有特殊意义的事物而发行的。特定主题和限量发行是纪念币的主要特性。
1984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套金属流通纪念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普通纪念币,该套纪念币全套共3枚,每枚面值1元。该套纪念币的制造和发行,从此揭开了我国普通纪念币发行的序幕。
至今,中国普通纪念币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累计发售100多枚纪念币,题材有重大政治历史事件、文化遗产、珍稀动物、十二生肖、体育运动等。
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我国普通纪念币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94)
从无到有、探索前行的初级发展阶段
人民币自1948年面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已具备了自主生产能力。水印专用纸张自给、接线印刷技术的应用让我国彻底摆脱了依赖外国印钞技术的历史。
但发行纪念币无论是对造币人,还是广大民众来说,都是一个新生事物,纪念币的制作、发行、流通管理等都在摸索中前行。由于信息传播较慢,人们对纪念币的关注度很低。
第二阶段(1995-2007)
日臻成熟、成系列高速发展阶段
经过十几年的磨练,我国的纪念币发行进入规范成熟期,发展速度突飞猛进。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信息发布更加规范,发行量固定,发行种类多,系列币形成规模。
具体表现是,从“第四十三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纪念币”开始,发行信息的全部以公告形式发布,每种纪念币的发行量基本固定在1,000万枚,特种纪念币发行量固定在600-800万枚,只有港澳回归、周恩来、刘少奇三种纪念币的发行量达到了2,000万枚。每年纪念币发行套数固定在2-7套之间。
这一时期也是钱币收藏热兴起的年代,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第一个普通纪念币收藏高潮。
第三阶段(2008-2014)
偶遇波折、整顿规范低速前行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纪念币发行时间普遍推迟,发行量大增,发行种类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导火索,是2008年7月8日发行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钞”。当时,由于奥运纪念钞发行量较小(只有600万张),发行方式不透明度,致使纪念钞刚一面市价格就翻了几十倍,出现了一钞难求的局面,在社会上引起极大震动,多地发生民众围攻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事件。
受这一事件影响,纪念币发行开始出现时间延迟、发行量大增的现象。本应在2009年阴历新年到来之前发行的牛年贺岁币,直到2009年11月才露面,发行量一下涨到3,000万枚。随后发行的虎年、兔年、龙年、蛇年、马年贺岁币发行量也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发行量从3,000万到5,000万枚,再到8,000万枚,2014年达到了1亿枚。
发行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纪念币发行透明度得到加强,每当纪念币发行之日,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窗口就会出现人们争先兑换纪念币场面。7年的时间发行普通纪念币15套,共计17枚。
第四阶段(2014年至今)
全民收藏时代的来临
2014年是我国流通纪念币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备受全国人民瞩目的,同时也是流通币纪念币中最大的一个版块——生肖纪念币,完成了12年的轮转。
从2015年第二轮生肖币转盘的启动,这一年来,羊年纪念币发行8000万枚、抗战币5亿枚、航天币1亿枚、生肖猴5亿枚,共发了11.8亿枚纪念币。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年的纪念币发行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当然,民众参与的热度也不容小觑,这与央行对发行方式的变革息息相关。
央行在这一年对流通纪念币发行方式的改变无疑为一大亮点:从航天钞、币开始,网上凭身份证预订,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发行方式的改进和公开透明,对吸引众多的收藏者和培育健康的市场大有裨益。这对广大收藏爱好者是极大的利好。
内容转 载自 :蚂蚁钱币、中国印钞造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