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藏家手里有着很多藏品,但却不了解它们的一个真实价格,高了怕卖不出去,低了又怕卖的亏,那么古玩艺术品市场是怎么定价的呢?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整个艺术品交易的历史。艺术品交易形态经历了不同的时期。比如古玩的鬼市,或者古玩商店中,卖方以做市商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客人可给出不同的定价和买入价格。从买货的角度讲,同一件货,不同的人出价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取决于买货人对这件货的认知度,和理解的高低。
在早期交易中,买卖双方一般是在袖筒里面通过比划手指头和使用专业的切口——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黑话——来协商价格。这种一对一的交易方式的核心是每一次交易都是独立的,而且这样的交易也是排他的。此时,艺术市场的基准价格或者说市场价格其实掌握在少数的经纪人、古玩商和藏家的手里。
古玩在我们生活当中是一种特殊商品,其需求曲线却是在变的。普通的古董也许可以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品相等因素来考虑。但一旦某类古董突然流行起来,身价就会飙升,其中还是人为因素导致。
之后发展起来的拍卖市场则对这一交易方式有了彻底的变革。在公开拍卖的交易方式中,不同的人针对同一个标品报出不同的价格,这种集中竞价的交易不仅不是排他的,而且可以引入竞争机制。
拍卖的形式彻底改变了整个艺术市场的定价方式,不仅推高了艺术品的价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将艺术品的定价普及到了整个社会。比如在嘉德的首场拍卖会,众多的古玩、字画拍出了远超估价和当时市场价的价格,这种示范效应立刻传递到了古玩商店里。而随后一浪又一浪的天价拍卖则向全社会普及了艺术品的价值。
可现实中的很多事情,如果按正常的思维和逻辑想不明白,这其中必定有着它蹊跷和值得捉摸的地方。比如前段时间画家范某在荣宝斋办展一事,据相关报道称,其火爆程度丝毫不亚于某商场的抢购活动,不同的是这次并非“低价促销”,而是“天价出售”,且很多人为了买画集买作品不惜冒着严寒通宵排起长队。很显然此场景在整个经济形势不景气、艺术品投资市场持续萎靡的大现实背景下,的确是幅极反常态的画面。再加之媒体以讹传讹地吹嘘爆料,更是让人感到玄乎其玄。
延伸阅读:
日前,记者来到我市的古玩市场。商场内,不少商铺门前摆放有石狮、以及看上去有历史韵味的石质雕刻品。走进一家店铺,不少陈列品都沾有风干的泥土,给人一种有些年代的感觉。
见有人进来,店主在注视了一会后才上前问记者:“你玩什么?”当记者表示随便看看时,店主又回到了座位上。
记者在店铺中发现,这家店铺的墙上挂有不少字画,记者发现一幅画的落款为悲鸿。对于是否是徐悲鸿的真迹,店主称:“这幅画是我收来的,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徐悲鸿的真迹,但应该错不了。”
在记者表示有些怀疑时,该店主又说道:“在这里面开店都有自己主打的藏品,有的主打字画,有的主打瓷器,也有的主打铜器,都不一样。藏品基本上都是收来的,有些背景知道的也不是很详细。”
随后,记者又走进了另一家店铺,询问店主“这把刀是哪个年代的,多少钱”时,店主在看了一眼后说:“这是日本刀,年代不知道,价格1600。”
“哪个年代的都不知道?为什么还要价1600呢?”记者问。
“这都是收来的,年代我是真的不知道,但是这把刀绝对值1600。”店主回答说。
藏品价格均随口喊来,行业内无规定
一位不愿透漏名字的业内人士解释说,许多乐此不疲的“淘古族”都抱着“捡漏”“中彩”的心理,希望能碰运气淘到真正的“宝贝”。但古玩市场上是鱼龙混杂,赝品随处可见。而这些收来的“古玩”的价格都是店主自己定价,这个行业内并无价格规定。
“上世纪90年代的古玩市场,买卖双方基本上都是行内人。但近几年,大批不懂行的爱好者纷纷拥入这个市场淘金,让造假者也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受害者只有在‘呛水’之后,才发现古玩市场是个水深浪高的地方。虽然目前充斥古玩市场的古玩大多是些价值不高的古代民间用品和仿制造旧的工艺品,器物上的年款和作者名款常是伪造的,但店主要价不菲。”业内人士说道。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