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红色文化博物馆里收藏的年代最久的高考准考证,当时政治是必考科,外语是选考科。
中安在线讯 据江淮晨报报道,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给百万祈盼“知识改变命运”的学子带来了希望。一张高考准考证会带来一代人命运的改变。今年是恢复高考40年,还记得你当年的准考证吗?近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来到安徽红色文化博物馆,在这里见到数十张老高考准考证等珍贵资料,其中,既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准考证,还有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的准考证。
50年代的准考证 英语可免试
在安徽红色文化博物馆,年代最久的是一张1954年的高考准考证,上方的名头为“全国高等学校1953年暑期统一招生准考证”。考生照片处盖的是印章,而不是钢印。
准考证的正面贴着考生“高叶红”的黑白照片,填有考场地点、考试时间表。七月十五日上午文科生考语文、历史,理科生考语文和化学两门课,下午考英语。七月十六日上午考数学、政治常识,下午考地理,七月十七日上午考物理和生物。
跟现在高考科目不一样,加试科目除了体育之外,还可选择戏剧、美术和音乐。同时政治是必考科,外语反而是选考科。在“高叶红”的准考证上,他英语免试,选择的是体育加试。
而在1959年的一张高考准考证上,记者看到外国语考试中,可以选择英语、俄语和免试。在芜湖考区参加高考的“谢维舟”,选择了当时比较热门的俄语。
40年前的准考证 考试时间在冬季
在安徽红色文化博物馆,记者看到其中一张1977年的高考准考证,这张长方形的准考证纸张很薄,在略微泛黄的纸上,印着考生姓名、性别、号码、年龄和报考类别,旁边还有考试的注意事项。
这张准考证的主人是当时21岁的“徐潮”,报考的是理科,考生照片并非像现在的电子照,而是自己贴上去的照片。通过照片记者看到,“徐潮”长得比较英俊。
此外,准考证上的考试时间并非是6月,而是1977年11月。根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1977年教育部决定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由于时间问题,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
连考3年的考生保留下3年准考证
记者在博物馆里还看到3张特殊的高考准考证,这3张准考证都属于同一个人。从1977年恢复高考,参加第一次高考开始,她连考3年。
1977年12月,准考证的主人“程家玲”第一次参加了高考,当时的高考还被称为“大中专院校录取考试”。结果当年21岁的程家玲并没有被录取。紧接着在1978年7月,程家玲再次参加了高考,被分在徽州考区。尽管准考证照片里的人没变,但是她的姓名由“程家玲”变成了“程小玲”,而换名并没有换来好运气。在第三张准考证上,她的名字又换回了“程家玲”,第三次参加高考的时间是1979年7月,她考试的地点从徽州考区,换到了合肥考区。
“这3张准考证,反映了当年知识女青年在得知恢复高考后,迫切渴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因此坚持不懈地连续参加高考。”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至于1979年后,“程家玲”最终是否如愿考上大学,目前无从知晓。
40年前的考试范围 英语只需掌握1000个单词
除了准考证,博物馆里收藏着不少关于高考的历史资料。其中,记者看到了安徽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在1977年11月印发的《安徽省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考生各科复习范围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当时恢复高考后参加第一次考试的学生,划定各科复习大体范围。
在该意见中,政治放在第一位,要学习党的十一大文件;语文除了作文之外,只需分析一篇短文;数学包括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和解析几何;物理重点是力学和电学;历史注重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外语要求掌握1000个左右词汇,俄语要求掌握600个词汇,注重英(俄)汉互译。
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意见还建议考生高考复习以1972年以来省编教材为依据,考中专的学生,以初中教材为依据。“当年高考复习,教材变动大,复习有困难,因此这个复习范围对考生来说十分重要。”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