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乱世黄金,盛世收藏”,贵金属纪念币由于其成色、价值皆由国家担保,近些年来成为很多家庭的理财产品之一。然而很多人并不具备专业的收藏知识,往往被不法分子钻了空子,经济上遭到重大损失。“3.15”固然给消费者投诉打假的保障,但更多时候需要自身提高警惕,本文将总结一下近几年来常见的假币诈骗手段,以警示投资者。
混淆概念,制造“稀罕物”
不法分子常利用报纸广告、电视购物、电台广播混淆币与章的概念,忽悠群众。许多老百姓对传统媒体有一定的依赖度,而又缺乏收藏投资的专业知识,难免接受某某专家在电视、广播台为“珍品”宣传造势的洗脑。其实要分清币和章并不难:第一,看上面有没有面值。纪念币是国家法定货币,纪念章无论如何精美,毕竟只是工艺品,这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第二,每年中国人民银行都会公布次年的贵金属发行计划,在纪念币发行前也会发出公告,如果留意,就可知别人宣传的到底是不是纪念币。除此之外也要留意纪念钞和测试钞的区别,部分测试钞在国营制钞厂生产,因做工精美,一度被认为是珍稀的纪念钞,其实它属于票券的一种,升值前景并不明朗。
真料做假币,假币换名号
纪念币的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稀有品种少则值数千,多则值数十万,犯罪分子想方设法对其进行仿制,用的是真金白银,但无论怎样,始终不是真币,也就不具有真币的价值。近几年,警方多次破获假币制售点,缴获假金银币无数,其中很多都是“真金白银”,但假的始终是假的。
另一批人,头脑灵活些,在网络交易平台上公然出售假币,标名“工艺品”或者“高仿品”,全然视国家法律法规而不顾,为制假售假的行径助纣为虐,这些人也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海外镀金,“洋身份”忽悠国人
谁说犯罪分子就不能“高大上”呢?有些制假者利用外国人对中国币鉴伪资料掌握的不完全,或直接与某些公司串通一气,将假币销往国外。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很多网友掌握了网上购物技巧,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很多知识只是书本上来的,脱离实际进行投资,往往吃亏——比较典型的做法,就是上传一张吸引人的照片,影响他人的判断分析。
纪念币制假售假行为始终存在,成为很多钱币投资者的心患。其实买真币还是要去正规的纪念币销售渠道,中国金币总公司在官网上列出了各地特许经销商的联系方式,即使对纪念币缺乏知识了解,也能确保买到的是真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早晚有一天,消费者能够积累一定的纪念币收藏投资知识,做到真正远离假币。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