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票是新中国邮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1970年至1974年期间发行的各种邮票。“文革”中期,我国邮政主管部门一改“文革”初期发行的“文”字邮票没有任何志号的特点,决定对新邮发行恢复编印志号,但不具体细分“纪念”和“特种”邮票类别,只简单地采取统一的连续编号。每枚邮票均按数字编号,把数字加上括号印在邮票的左下角,右下角则印有发行年份,故称为“编号邮票”。从1970年8月1日起至1974年12月23日止,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共发行了95枚(共21套)邮票,连续编号为1—95。集邮界习惯上称这一时期发行的邮票为“编号票”。实际上编号票和前期发行的“文”字邮票一样,也属于“文革”时期较为特殊的邮票,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与“文”字邮票进行比较,编号邮票在设计、印制和发行上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从总体上看,编号邮票首先改变了“文”字邮票画面上“一片红”的色调,其中有不少邮票是为特殊事件而发行的特种邮票,反映了我国邮票设计和发行工作已开始走上正轨。编号邮票的设计采用了多种方式,原作有油画、彩墨画、民间剪纸、水粉画和摄影等,显示出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具有“承前启后”的特征。由于“文”字邮票的志号被取消,给生产和管理以及随后的收藏带来了许多麻烦,有鉴于此,邮票发行部门就对每枚邮票按数字进行编号——编号邮票应运而生。因“文”字邮票被安排在纪念日发行,就一律称之为“纪念邮票”,编号邮票也没有区分纪念邮票与特种邮票,有人据此称编号邮票为“后‘文革’邮票”。
编号邮票存世量较少。编号邮票发行期间,我国的集邮活动尚未恢复,集邮的全面复苏是在1978年以后。因此,编号邮票发行后主要用于邮政通信,大量邮票被使用和消耗,很少有人购买后进行收藏,因而存世量不多。编号邮票的面值主要是为适应当时的邮资标准来设置的,全部95枚邮票中,4分邮票有6枚,8分邮票有74枚,10分和22分邮票各有4枚,20分、43分和52分邮票各有2枚。因当时发行的普通邮票不够用,也发行了22分、43分和52分的邮票,以满足国际通信的需要,但当时用得最多的还是4分和8分的邮票,故编号邮票中面值4分和8分的邮票都属于“筋票”,而面值22分、43分和52分的单枚新票由于使用量较少,市价都低于面值4分和8分的邮票。
编号邮票发行量比“文”字邮票低很多。与“文”字邮票相比,编号邮票的发行量是很低的,邮票单枚的最高发行量为3000万枚,最低的仅120万枚,因此,能组成全套的编号邮票只有120万套。“文”字邮票的最低发行量为290万枚,但“文”字邮票的市价却远远高于编号邮票,并且编号邮票和“文”字邮票的套数、枚数和面值却相差不多,编号邮票共21套95枚,面值9.78元;“文”字邮票19套80枚,面值7.96元。按套数比较,编号邮票多2套,按枚数比较,编号邮票多15枚,按面值比较,“文”字邮票比编号邮票还少1.82元。 “文”字邮票的全套发行量却比编号邮票全套发行量高一倍以上,但编号邮票的升值幅度却远低于“文”字邮票。
中国邮市从1997年5月起开始了长达十三年之久的下跌走势,连抗跌性较强的编号票最终也难独善其身。整部编号票在2005年年底时曾一度跌至3200余元,但与那些跌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的后期JT邮票和编年邮票相比,它的整体跌幅依然不算很严重。从2006年秋季起,编号票开始向上攻击,至2008年年底,整部编号票突破5千元关口。2009年秋季,一路上涨至8400元附近,尤其是进入2010年以来,编号票的涨势更加迅猛,再度突破万元大关,此后继续高歌猛进,并超越1997年邮市高潮时创下的1.1万元高价,现整部编号票的最新价已达到1.25万元,表现得极为强势。
投资技巧:建议每月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划出一部分钱用于买入早期的JT/编号邮票,有条件的还可以以带色标或厂铭的邮票作为收集对象。只要不是大手笔的投入,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理会短线涨跌,因为没有人知道啥时候涨跌,只要长期坚持下来,成本就很低了,也必有巨大的收获。集邮是长线投资,部分老邮票甚至是稀缺资源,长期来看肯定是涨的,最差的情况,也能抗通胀,因此没必要纠结于短线的涨跌,但也不建议把几万元的资金集中一次性购买,分散开来就好。
相关推荐
1980猴年邮票价格【图片】
2014马年邮票图片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