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人士里,常听人说我的东西和博物馆里(拍卖会上)书印上的一点不差,要差也就一点。是呀,就是这一点,便有了天壤之别。
看看下面的故事:
藏友A,带来一幅“古画”,展开一看,画风古朴,颇具神韵。而专家看后却说,这幅酷似古画的作品,其实就是一件印刷品。激光制版,电脑分色,新型油墨,让印刷出来的复制品更能以假乱真。那么专家是如何看出来的呢?首先在纸质上有区别,印刷的纸绢都需进行特殊处理,变得特别柔软,用手触摸,很容易感觉到。其次,印刷品特有的“网点”也无法消除,如果细看一些线条,你会发现其中微小的颗粒,枯笔处看得格外分明。再次,两者笔墨附着在纸上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印刷品的墨痕较虚浮,墨色单一,而手绘古画的墨痕有堆积感,墨色多变。此外,古画和印刷品在印泥的色泽、装裱的样式、墨色透背的程度等方面也有差别。
清代象棋子
当然,要辨识出是需要相当的经验训练的。差了一点,如果把印刷品当成古画买,那就是吃药了;如果把古画当成印刷品淘来,那就是捡漏了。”
#p#副标题#e#
藏友B,有两枚棋子,直径不到一厘米,一枚为玉质,一枚为琉璃质地,一般藏友以为玉质的价值更高,但专家却对琉璃的棋子称叹。
这枚棋子到底好在哪儿?专家说,从其钙化程度、包浆以及表里腐蚀程度来看,这枚棋子应来自2000多年前的汉代。一枚棋子足以说明,在汉代中国就懂琉璃烧造技术。此后,这一技术失传,直至明清时,中国才重新有了琉璃制品。“这枚琉璃棋子是典型的汉代之物,它可以作为一个标本,来为同类品断代。”
质地差了一点,价值却大不同
藏友c,有一枚铜印章,黄铜质,尺寸为2.3厘米×2.3厘米,螭虎造型钮,印文为篆文。这位藏友曾去上海大学研究古汉语的教授辨识篆文,判断为“妾未治”三个字,藏友告诉藏者,上海博物馆也有一枚印文为“妾未治”的战汉时期铜印章,造型与大妈家传的这枚铜印章看上去很像,只是钮上无螭虎造型。藏者以为至宝。
给专家看,却说此“妾未治”非彼“妾未治”:从尺寸来看,比一般汉印略大。从印文书体看,是战汉时期流行的鸟头篆,但这种书体在宋元时期也很风行。仔细看鸟头篆,字画比汉代的鸟头篆粗一些,从风格来看,更接近宋元风格。此外,印章上的水波纹以及黄铜的质地,都是在汉代印章上很难见到的。”所以,这枚印章应是宋元时期的大开门之物。而上海博物馆藏的那枚汉印,至少在千万之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