爯是先秦时期流行于南方楚国地区的称量贵金属货币,俗称“楚金版”,这些由高纯度黄金制作的楚国货币,呈版状,上用印敲打钤印文,印文为楚式大篆“郢爯”二字。
郢爯面上所打钤的“爯”字是称量的意思,“爯”前一字为地名,多数以楚国国都为首字,因曾先后迁都于郢、陈二地,故以此为号。“郢”也是城的意思,商承祚《长沙古物闻见记》中就已指出:“郢者楚都之通称也。楚都纪曰郢;后都鄢曰鄢郢;曰郢,最后徒寿春亦命曰郢,盖郢者楚人所以名城。
今皖北方言呼村寨为郢子,其遗语也。楚人名其城邑为郢,犹商人之称大邑也。”今已发现类似的货币楚还有“陈爯”“盐金”等金版,但均存世罕见。它们都是中国早期的黄金铸币,支付时切割成小块,称量使用。
北宋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了这样一条趣闻:寿州八公山侧土中及溪涧之间,往往得小金饼,上有篆文“刘主”字,世传淮南王药金也。得之者至多,天下谓之“印子金”是也。
然止于一印,重者不过半两而已,鲜有大者。予尝于寿春渔人处得一饼,言得于淮水中,凡重七两余,面有二十余印,背有五指及掌痕,纹理分明。传者以谓泥之所化,手痕正如握泥之迹。襄、随之间,故舂陵、白水地,发土多得金麟趾、马蹄。麟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极工巧;马蹄作团饼,四边无模范迹,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干柿,土人谓之“柿子金”。
根据沈括的记载可以看出,由于北宋时期对先秦货币缺乏系统的认识,以及对秦代以前楚国文字的不甚了解,竟将篆文释读为“刘主”二字,并附会以淮南王刘安八公山炼丹修仙的传说。
实际上古代寿州也就是寿春(今安徽寿县),正是楚国最后的一座都城所在地,史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东徙都寿春,命曰郢”,根据通过其描述为印子金,就已可以基本断定为“郢爯”一类楚国金版。
另沈括在渔夫处得到金版,共有钤印20余个,其重量为七两多,所知宋代衡制1斤是16两制,约合633克,换算后七两重约277克。无独有偶,中国钱币博物馆馆藏一件“郢爯”(见图),长70、宽67.2毫米,重264.1克,满打满算共钤印19枚,与沈括描述的重量十分接近,因浇铸和流通所造成背纹依稀可见。所谓襄、随之地同样也位于楚国的早期国都郢都附近。
值得注意的是,舂陵一地曾为汉代舂陵侯国所在地,麟趾金、马蹄金应为汉代诸侯国受中央王朝赏赐之物,多装饰有繁缛纹饰,且多有镶嵌琉璃等物,精美异常。近年发掘的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就出土有此类非流通贵金属货币。《赵飞燕外传》记载:“帝窥赵昭仪浴,多袖金饼,以赐侍儿私婢。”
黄金从装饰走向支付和贮藏,经历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楚国不仅是盛产铜矿的地区,同时也是金矿高产区,“郢爯”作为其发展经济的重要媒介,在战争中的土地兼并和经济制衡中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加速了楚国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在先秦时期错综复杂的货币中,由于其固有的贵金属属性,充当大额货币支付手段,是中国货币史发展中重要的角色之一。
来源:钱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