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通宝,始铸于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停铸于明武宗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弘治通宝原本有规定的铸额,但由于天灾等诸多原因,各省钱局均未能足额铸造。
根据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户部上奏的调查,此前各地完成铸额仅为计划的十分之一、二。又因为参与铸造的地区较多,弘治通宝呈现出土窖藏数量较少、版别种类较多的特点。
本文遵循从类别(字风)到版别(笔画)的分类方法,相关版别的存世量信息用多见--少见--罕见来标示,仅供参考。
(一)左出弓类
1. 肥字版:此版多见,为左出弓类的基础版别,也是弘治通宝最为常见的版别。主要特征是字体大而笔画粗壮有力、连水治,背面多平夷现象。
2. 阔缘右离足宝版:此版少见。主要特征是字体纤细、阔缘、宝字左接足右离足,背面穿口工整,偶见车工背和旋背现象。
3. 并足宝版:此版少见。主要特征是大字、宝足交笔。
4. 短足宝版:此版少见。主要特征是狭“通宝”、宝足粗壮短小。
5.阔缘粗字右移冠宝版:此版少见。主要特征是阔缘、粗字、宝冠右移。
6.阔缘细字楷通版:此版罕见。主要特征是阔缘、细字、楷通、地章深峻。
(二)不出弓类
1.寄郭版:此版多见,为不出弓类的基础版别。主要特征是不出弓、面文寄郭。
2.扁弘版:此版少见。主要特征是不出弓、阔弓、扁弘。
(三)双出弓类
1.粗字降宝版:此版少见。主要特征是粗字、双出弓、降宝。
2.细字昂宝版:此版罕见。主要特征是字体纤细有力、双出弓、昂宝,多为白铜质地。
(四)楷水治类(美制类)
1.粗字楷书版:此版少见。主要特征是面文楷书写法、字体细而小、分水治,偶见白铜。
2.细字楷书版:此版少见。主要特征是面文楷书写法、字体细而大、分水治。
(五)开元手类(安南铸造)
此类罕见。主要特征是“通宝”二字写法采用隶书,与开元通宝类似、分水阔治。
(六)大理土司仿铸类
此类弘治小而厚肉,多毛边,面文粗晦不精。多出于云南,为大理土司仿铸。
(六)越南仿铸类
此类少见,又称“建文手”。面文书“弘治之宝”,文字细弱、广穿、轻薄粗拙。
宣德年到弘治年这段时间,参考官窑青花瓷空白期的说法,也可以看做是明钱铸造的一个空白期。
这与明朝初年朝廷着力于推行的宝钞制度紧密相关,制钱铸造并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更多的是充当辅币流通的角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