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在清末生产的铜元有“光绪元宝”“大清铜币”两种;“光绪元宝”币值有五文、十文、二十文,其中方孔十文为试铸,未发行。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东省生产铜元获得成功后,清政府正式下令沿江、沿海各省筹款仿造广东铜元。光绪二十八年(1902),安徽巡抚在安庆利用银元局旧址成立了安徽铜元局。同年四月,安徽铜元局正式开工,仿照广东办法鼓铸了安徽省第一版铜元,主要面值为五文和十文。铜元局开始铸币后不久,机器就全部损坏,因此安徽铜元生产初期数量不多。据统计,该局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仅铸造铜元8 766 137枚。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安徽省派员领回大清铜币祖模,开始铸造大清铜币,该铜币中间有一“皖”字以与其他省份相区别。
安徽铜元局它不仅结合了西方的造币技术和中国几千年来的货币形式,更因为本身设计的精美和巧妙,使人不得不对它倾慕。安徽自清朝雍正时期,有宝安局铸钱后即无自行制造钱币,当时钱币满文是“宝安”,安徽方孔十文正面满文则是用“宝皖”;背面英文在光绪二十三年安徽铸造银币时是使用an-hwei,而安徽方孔则是用an-hui,这些都是新颖的设计,同样的设计还有飞龙十文和坐龙五文,是属同一时期的产品,它们除了有相同的形制外,其稀少的程度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当时没有大量制造,而后来即又改为正面满文“宝安”背面英文an-hwei的铜币呢?以安徽方孔十文的稀少性来看,铸量必然不多,但钱模却已经有损坏,可见撞击力有多大,这也注定了安徽方孔不能大量制造的命运。
机器既然已经损坏,飞龙十文和坐龙五文也暂时没有制造,而安徽铜元局直到同年8月初开始顺利生产,这段时间因人事变迁,或请别局代制等其它因素,以前的钱模全部不用,又重新将正面满文改为“宝安”,背面英文改为an-hwei,龙图也不同,英文币值也改为one sen和one cen,风格全然不同,后来币值又改为ten cash,铸量颇多。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安徽“宝皖”铜元那么稀少的原因了。
早期著名的铜元收藏家邬德华先生(woodward),为了收集铜币特地在上海开设一家“帕克电影院”,以九枚铜元为票价,如此每晚可收到千余枚铜币,从中挑选稀少的铜元和版式。他于1926年9月在上海出版的《中国美术科学杂志》(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is)上介绍安徽省的十文铜币,其中有一枚正面满文“宝皖”的梅花星飞龙十文,其余皆为满文“宝安”的铜圆。直到1925年的补遗篇中,才又介绍了另一枚“宝皖”六角星飞龙十文,这期间经过了十年之久,但以邬氏收藏之丰富,几乎网罗了所有十文铜元,却独独漏掉了这枚安徽方孔十文,真是不可思议。最早披露这枚钱币,是日本秋友晃先生在其著作《光绪元宝》中提到昭和13年(公元1938年)平尾赞平氏的会志12月号中发表过一枚安徽方孔十文并有拓图,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资料。民国三十三年七月八日,中国泉币学社第136次全会中由王侠民先生出示了一枚安徽方孔十文,可惜当时未留下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