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于民国3年(1914年)公布“中华民国国币条例”,规定铸造的银币为国币。同年12月由天津造币总厂开铸,1915年2月江南造币厂也开始铸造。“袁大头”从1914年开始铸造,到1927年明令停铸,长达13年。其实,此后个别地区仍在铸造。据资料记载,民国9年和民国10年的“袁大头”至少在1929年还在铸造。到1950年又重新铸造过。如此算来,铸造的时间就更长了。期间有哪些造币厂参与了铸造呢?总共发行了多少袁大头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1)天津造币厂
天津造币厂自币制局梁启超呈请1914年9月起开制新国币算起,当年生产的5747余万枚银圆并未区分龙银与袁币,若以四分之一计算,至1928 (民国17年)止,推测约2.7亿枚,各年份皆有(财政部的统计,袁币自发行日起至1918年3月止共计生产84698554枚,1920年7月至 I929年1月共计生产90051249枚,合计约1.75亿枚,缺1918年后三季、 1919年全年及1920年上半数据)。
(2)南京造币厂
南京造币厂1915年起开始生产,至1927年(民国16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止,产量为3亿8 220万枚,全部为3年版。
(3) 武昌造币厂
武昌造币厂于1915年始投入生产,至1927年止,总额为8121万枚,有3年版及9年版两种。
(4)杭州造币厂
杭州造币厂自1920年新厂建成后大量生产,至1927年止,总产量为2亿2642万枚,小部分为8年版,以10年版。
(5)广州造币厂
广州造币厂虽在1915年即生产新币,但随后改而专造广东贰毫辅币,大头产量为583万枚。
(6)奉天造币厂
奉天造币厂始造后改产铜元,于1926年至1929年间恢复生产银圆, 总产量为1915万枚,均为3年版。
(7)安庆造币厂
安庆造币厂于1920年开工,当年7月前产量为121万枚,皆为8年版;后直皖战争爆发,拒向北京政府呈报资料。
(8)南昌造币厂
南昌造币厂设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专造铜元,曾停办多次。1925年武昌造币厂因赶工不及,委托该厂制造大头250万枚,于同年9月交货,可能是9年版。次年11月,北伐军占领南昌后废厂。
其他如成都、重庆、甘肃、康定等造币厂及苏区均生产过袁大头。
以上资料中,有案可査者数量约9.9亿枚,其他造币厂在1915年到“废两改元”期间,产量最大的是成都造币厂,但其生产的是大汉银币中央政府。
在袁大头停产的最终日期上并无定论。奉天造币厂在北伐成功、全国统一后停产;甘肃在1931年(民国20年)以后仍有生产。1949年(民国38年)中期,因通货极度膨胀,被迫恢复银本位币制,云南亦曾生产袁头大洋约53万枚,当年9月9日的《中央日报》曾刊载此发行公告。另据了解,当时广州造币厂除生产船洋、小头外,也曾制作大头。而后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初,成都及沈阳曾分别新造一批相当数量的大头,以供西藏地区使用。
综合各方统计资料,袁大头的总产量超过10亿枚,是中国近代数量最多、流通最广的银圆。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银圆与大头相比,难有匹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