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
铜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纷繁,多姿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创造出自成体系、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接下来,爱藏网的小编将与你们一起分享古代铜钱的历史收藏介绍,相信会对你们的
古钱币收藏有所帮助的。
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即用秦国后来的园形方孔铜钱,铸文“半两”,重十二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称之为重如其文的“半两”铜钱。从此,这种由圆孔环钱演变而来的“半两”,在我国陆续流通了两千多年。
汉代所铸的方孔钱仍称“半两”,但重量不断减轻。如吕后二年(前186年)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175年)减到一铢以下,称为“莢钱”。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又铸三铢钱。并于元狩五年(前118年)废“半两”,改行五铢钱,铸文“五铢”。这种五铢钱从东汉开始使用,各朝沿袭,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使用时间长、币值较稳定,成为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钱币。
王莽称帝期间,实行宝货制,时称钱为“泉”,又增加了“泉货六品”和“布货十品”两套钱币。泉货六品又称“六泉”,是王莽宝货制中六种圆形钱币的总称。即小泉、幺泉、幼泉、中泉、壮泉和大泉。小泉直径六分、重一铢,值钱一文,上面有“小泉直一” 文字。其他泉币的直径、重量、价值各不等。六泉都是不足值的钱币,但小泉和大泉两种钱币流通甚广。布货十品又称“十布”,也是王莽宝货制中的十种布币的总称,即小布、玄布、幼布、原布、差布、中布、壮布、弟布、次布和大布。小布重十五铢,长一寸五分,值一百文。其他依次递增一铢,长增一分,面值增一百文。大布重二十四铢,长二寸四分,值一千文,流通较大。其他各布难以辨认、极易混淆,流通不便。
中国古代铜钱还经常以皇帝年号来命名,亦称“年号钱”。由五胡十六国的成汉国率先铸造。338年,李寿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为自立为帝,国号为汉、年号汉兴。开始铸“汉兴钱”。不久,南朝宋于孝建年间(454年)铸“孝建五铢”,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年)铸“太和五铢”。年号钱成为定制自宋代开始。宋代年号更改频繁,铸的年号钱也特别多。元以后,历代所铸的钱,基本上都是以年号命名的。如元代的“至元通宝”、明代的“
洪武通宝”、清代的“
乾隆通宝”等。
通宝,是中国唐以后古代铜钱的一种名称,因铸文中有“通宝”字样而得名。在钱币上铸“通宝”字样,起源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钱而铸的“
开元通宝”。开元通宝重二铢四垒,十枚重一两。从此,古代铜钱不再是重如其文,以重量来铸名了,改称“通宝”流通。钱币也真正开始成为货币符号,不再以货币自身价值来交换了。以后历代都沿用通宝,并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铸于币面。如后梁的“开平通宝”、南唐的“大唐通宝”、北宋的“太平通宝”,辽的“重熙通宝”、金的“大定通宝”、元的“至正通宝”、明的“洪武通宝”。而辛亥革命后广东、福建等地的“民国通宝”则是我国最晚的通宝钱币。
温馨提示:钱币收藏是一种文化传承,收藏不仅是一种兴趣,更是对文化的一种保护。热爱收藏的藏友欢迎加入钱币收藏交流,为大家提供
交流、鉴定、回收、估价服务。实时行情变化一手资讯信息!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