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至治的铸造背景是什么 元朝供养钱有什么背景
元朝的前身是成吉思汗创建的蒙古汗国,受汉民族先进技术和经济文化的影响,也自行铸行过铜钱。元代仁宗即位(1312年),曾下令使用纸币,禁铸铜钱,直至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其间已过38年,才又铸造铜钱,其时有“至正通宝”和“至正元宝”两种。因元代大部分时间通行纸币,故铜钱数量不多,遗存至今,大多成为古钱的珍稀品种;而元代各朝所铸的供养钱铸量也少,大多也属珍稀之列。
所谓供养钱,是元朝一种供佛用钱,几乎各代都有铸造。这类钱大多文字拙劣,制作粗糙,钱体薄小;但仍以年号钱为主,甚至有几朝仅见寺观供养钱存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会进入流通领域,是供养的钱,顾名思义,其能进入流通领域,当为应有之义。
元代供养钱小型者居多,钱径有的在24毫米以下,有的在20毫米以下,有的在18毫米以下,除了与元代强力推行纸币、禁铸少铸铜钱的政策有关,还因铜材缺乏所致。元代供养钱计有中统元宝、至元通宝、之贞通宝、大德通宝、至大通宝、大元通宝、皇庆通宝、延祐元宝、大元至治、至治元宝、至治元年、泰定元年、泰定元宝、致和元宝、天历元宝、至顺元宝、至顺壬申、元统元宝、穆青铜宝等。而元之前身蒙古汗国称大朝,其时所铸“大朝通宝”有银、铜平钱存世,其后至元各代铸行钱币少见银质钱币存世。
大元至治有什么历史故事 经历了什么历史事件
元代兴尊佛教,盛行“供养钱”,这枚金质“大元至治”,是元至治年专门铸造赏给寺庙的供养钱。其问世似有当时“至治改革”有关,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自幼受儒家教育,通汉族封建文化;登基后推行“以儒治国”政策,但是前期英宗的权力受到太皇太后答己和权臣铁木迭儿的很大限制。至治二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1322年12月4日),元英宗任命拜住为中书右丞相,并且不设左丞相,以拜住为惟一的丞相。
在右丞相拜住、中书省平章政事张圭等的帮助下,元英宗进行改革,并实施了一些新政,比如裁减冗官,监督官员不法行为,颁布新法律,采用“助役法”以减轻人民的差役负担,等等。史称“至治改革”。元英宗的改革新政使得元朝国势大有起色,其时,金质“大元至治”与铜质“大元至治”应运而生。
尤其,钱面钱背皆为四出,似有寓示励精求治之意。遗憾的是新政却触及到了蒙古保守贵族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而且英宗下令清除朝中铁木迭儿的势力,随着清理的扩大化,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在至治三年八月初四(1323年9月4日)趁着英宗从上都避暑结束南返大都途中,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地方——南坡,成功刺杀了英宗及右丞相拜住等人。史称南坡之变。英宗去世时年仅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