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铢钱如何鉴定 辨别钱币真假的方法是什么
三铢钱的鉴别方法有哪些。看铜质:我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各时代的钱币铜质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炼技术不同,各地区铸造的古钱也各不相同,每个朝代各有特点。总的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钱币是青色。清代、民国时期,新疆、西藏等地铸钱,用铜加少许锌铅,铸成后钱体呈红色。
观锈色: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色。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呈黑色或铜色。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氧化铜因形成的颗粒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
看铸币铭文:我国金属铸币的一大特点就是有铭文书写,可以说,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各有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根据这些特征可检验是否为同时代的钱币。另外,在注重各种钱文特点的同时,还可找出钱文的演变过程和变化的规律。这些规律和特征可以作为鉴定 古钱真伪的依据。
三铢钱的由来 最早的单位重量钱币
三铢钱是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的第一次实践,它第一次打破了长期以来铜钱钱名定格为半两的习俗。秦始皇统一币制时,规定铜钱以半两为名,重如其文。秦始皇以后,虽然钱文仍日“半两”,实际上已经减重。西汉初年,经济萧条,政府深感秦钱重难行,社会上榆荚钱已经泛滥成灾,所以政府允许铸减重半两钱。
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吕后二年行八铢半两钱,吕后六年行五分钱,文帝五年行四铢半两钱等等,这几次改革都只是调整政府对钱重的要求,钱名“半两”的钱名,从这个意义上讲,三铢钱时后来五铢的先声,是汉武帝币制改革实施中的第一步。
三铢钱是中国早期在摸索钱的单位重量标准的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汉初因秦钱重而一直采取减重措施,钱重由十二铢到八铢,到五铢,到四铢,武帝执政初又减到三铢,经过四年实践,在当时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体会到三铢钱的重量已经偏轻,于是建元五年又复铸四铢半两,史称三分钱,经过这样长时间的实践,终于到武帝元狩五年才最终确立了五铢钱的体制,每枚钱的单位重量确定为五铢重,对后世中国的货币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钱重三铢是这次实践的一个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