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五铢有什么历史故事 钱币名字的由来
公元550年,东魏的一位大臣高洋废黜皇帝篡夺了东魏政权,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国号曰“齐”,历史上称“北齐”。改年号曰“天保”。过了三年,高洋不再用东魏的旧钱——永安五铢了,而由自己铸造货币。他的货币不是年号钱,而是把粮仓的名称铸在钱上。粮仓叫什么名呢?原来这粮仓的名称是沿用西汉的。西汉有个叫耿寿昌的人,他把囤积粮食的仓库叫作“常平仓”(一种粮食仓贮的社会保险制度)。
这种仓在丰收的年份把粮食贮存起来,荒年歉收时,再把仓库里的粮食放出来赈济穷苦人或以平价卖给无粮的百姓,使人民群众总是平平安安地过日子。古人把这种粮食仓贮保障制度称为“常平仓”是很有道理的。北齐皇帝高洋取“常平”二字加在“五铢”前,名钱币为“常平五铢”,这是他的独创。
他认为:货币的流通正如“常平仓”一样,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一种长久平安的日子。常平五铢铸造得非常精美,它的钱文是篆书。文字的笔锋圆润,如吃饭用的筷子头儿,文人们给这种书体取个雅号叫“玉箸体”。玉箸体在我国书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常平五铢有什么鉴别方法 通过钱币锈色判断真假
常平五铢的真假应该如何鉴别。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色。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呈黑色或铜色。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氧化铜因形成的颗粒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
出土的发掘品钱币表面锈色深深渍人钱币里面,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真锈很不容易擦掉。而伪造锈色则不然,伪多在钱币表面,称作“浮锈”或“粉状锈”,比较轻浮,容易税落,往往经碱水一煮,做上的假锈便不堪一击。发掘品伪锈作法有两种:(1)将伪造钱币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锈色;(2)伪品放人盐卤(氯化氨)、锡绿(硫酸铜)、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铜腐蚀成旧色,然后用胶水往钱币上面粘锈。传世品伪锈的作法是把伪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蜡。传世真品黑得沉着、光滑,而伪品则漂浮、发亮。
绿锈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别,地质带酸性的地区氧化程度也相应严重些。北方干燥,雨水少,不易干,则锈色坚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湿,氧化层较松且多呈蓝绿相间二色。例如南宋钱币发行于南方,故出土于南方较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钱币一般呈蓝绿色。如发现浅绿锈者,则此钱有问题。如果入土区域燥热,铜锈会呈红紫色,但这种锈色不会单独存在于钱体上,必伴有绿锈混杂在一起,称之为“红斑绿锈”。如发现钱体通为红锈,应属假钱,它是造假者将伪品放人炉中烧红。这种仿锈肤浅,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