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五铢中哪些版式最有名 钱币特点分析
“永安五铢”中,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具特色。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土”字,出自北魏孝文帝的一道诏书。诏书曰:“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土”字与背穿孔相连,正好组成一个“吉”字,所以当时又称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安丘坑中就有背吉出现,今天这种钱币存世量极少,一枚价值都要几千元。
永安五铢“背四出”,又称令公百炉钱,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541年)为其承相高欢之子高澄在邺郡所铸。这种钱的出现是东魏王朝稳定币价的重要举措。北魏王朝纵容私铸,这就造成了永安五铢钱大小轻重不一,一般重3克左右;轻小者直径1.8厘米,重约2克。不光轻小滥铸多,而且严重贬值。当时民多私铸,私铸钱身轻薄短小,乃至风飘水浮,故引起物价上涨,斗米值千钱。
始料未及的是,四出永安五铢也未能改变这一局面,而且也出现了私铸品。其他各地出土的四出五铢直径多在21mm,是晚期铸造。笔者这枚“安丘坑”出土四出永安五铢(如图5)则既有阔郭轮、字体臃肿,铸造粗糙等的私铸钱特点,但直径却在24mm以上,这是典型安丘坑钱币一个特征。
永安五铢“安丘坑”出土量多吗 钱币是有哪些
“安丘坑”出土的永安五铢,是当地农民在陈家庄村周围地里种植牛蒡过程中发现(出土文物应该全部上缴国家),数量已经无从可考,行内流传有多种版本。一种说法是18公斤,一种说法是“7复合肥袋子”。粗略估计有2000枚左右。这一数量在永安五铢现今的存世量中已经相当可观。除了数量大,而且品种多,钱币跨度大。
据史书记载,“永安五铢”钱大致共有三种:一种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庄帝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永熙年间(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铸行背“土”字钱;第三种是北魏分裂后由东魏孝敬帝于兴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铸行的背四出文钱。
在“安丘坑”中,既有北魏早期精铸品,又有背吉、背决、背四出这种名品,而且还有具有东魏晚期特征的民间私铸品。普通的永安五铢直径多在23mm左右,24mm以上已经算是大样了。而安丘坑中出现一枚直径27mm大样,据传该钱币被临沂泉友购得,现在不知所踪。估计初铸的样钱。笔者所藏的这枚背四决的永安五铢(图4),直径在25.2mm,如今已经是不多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