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通万国几个字代表了什么意思 有什么含义
“永通”意为永远通行,“万国”示天下万国可用。字廓深峻,形体厚重,钱文和铸工均臻妙境,堪称“北周三品”之首。当时以一枚兑换折一钱五万枚,堪称虚值大钱之冠,民不乐用,流通时间不长。由于实行的虚价货币政策,所以“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三种钱币后来亦逐渐减重。
“永通万国”的出现,连同布泉、五行大布使北周三大美泉不仅在南北朝、乃至在我国以及世界铸币工艺史上,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钱文“永通”意永远通行,“万国”示天下万国可用。铜色青白,制作精致,轮廓俊俏,书法华美。
初铸钱径约3厘米、重6克左右。后铸渐小,径减至2.5厘米左右,且夹有铅锡钱,然仍不失美泉风韵。有合背钱、厌胜钱,传世之阔缘大钱,据考为后世翻铸。
永通万国中为什么“万”字缺一笔 钱文有什么特点
“文字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约起于周代,成于秦朝,盛于唐宋,直至清代,民国成立后废除。在这期间人们对帝王、长官、圣贤、长辈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杀脑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同意,同音或使“原字缺画”来代替要避讳的字。因此,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关于这个疑问,我曾经查阅了大量文献,从唐代一直到元朝,均无与“万字”相避讳的帝王名讳,正当我准备放弃之时,有幸在网上阅读了几篇关于“辽史”的文章。文章中说,“辽史”乃元人所著,由于时间仓促和其它历史原因,“辽史”中漏掉和错误的史实,相当多。以至于它成为了最不可信的史料之一。
“不可信的史料”,也许是漏掉了可避讳的名讳。世间的事,有坏的一面,就有好的一面,正因为不可信的“辽史”。才确定了此“永通万国”的出处。大家想想,此钱出处最有利的证据就是这缺画的“万”字,“万”字缺画又是因避讳名讳。此钱文“永通万国”又是起于南北朝,终于元代。南北朝,唐史,金元史在史学界又可靠可信,这些史料又未见可避讳的名讳,“辽史”又不可信,所以此缺画“永通万国”钱必是辽代之物。要想解开这“万”字缺画之谜,只有依靠史学家们的刻苦钻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解开这避讳之谜,“缺画永通万国”的出处也将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