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过“人生之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在中国,曹雪芹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他穷极一生,在孤独中吟唱传奇,终于留下了古典白话小说的最高峰——《红楼梦》。
在国内为《红楼梦》如痴如醉的人数不胜数,上到国家领导人、着名作家、学者,下到偶尔读到红楼梦,从此一生痴迷于红楼梦魇的普通人。
国学大师周汝昌老师,评曹雪芹其人说:“曹雪芹的一生,是不寻常的,坎坷困顿而又光辉灿烂。他讨人喜欢,受人爱恭倾赏,也大遭世俗的误解诽谤、排挤不容。他有老、庄的哲思,有屈原的《骚》愤,有司马迁的史才,有顾恺之的画艺和“痴绝”,又具备满族与汉族、江南与江北各种文化特色的融会综合之奇辉异彩。所以我说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形象!”
可惜天妒英才,1763年2月12日,破旧的小屋里,一位眉目间有寒霜,穿着破败,面色发青的老人,终于再也握不住手中的笔,再也无法吃着残粥剩饭继续写作。曹雪芹离开了这或冷漠或深情的人世间,享年四十八岁。为纪念这位文豪,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一套曹雪芹诞辰300周年金银纪念币,该套纪念币共4枚,其中金币2枚,银币2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该套纪念币中的1盎司银币,其背面图案取材自曹雪芹流传下来的像,像上的曹雪芹消瘦如枣核,眸光如寒月,深陷下去的颔骨,杂乱的胡子,无不显示着他的贫苦。但他的目光却有隐隐蕴含着愤怒和孤独,再一看,居然蕴藏着世态炎凉,万象皆深,慧极必伤,皆收在清苦消瘦的曹雪芹的眼中心头。
#p#副标题#e#
银币中的“曹雪芹像”采用浮雕工艺勾勒主体部分,使呈现于币面的曹雪芹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在喷砂背景的映衬下,币中的曹雪芹更显得惟妙惟肖和活灵活现。浮雕与喷砂两种工艺的巧妙结合,也突出了曹雪芹消瘦憔悴的面容,此画构图虽较为简单,但简而不草率,对人物五官、神情、目光的刻画极其细致,连曹雪芹胡子的疏细都显出了变化。使曹雪芹的形象栩栩如生,让观者如见其真容,虽隔百年,欣临雪琴面!观者仿佛见黄沙弥漫,景像苍茫,黄流滚滚,直入云天,雪琴伏案,边喘边写,用生命书写传奇,不禁哀从心来。
两枚银币在币面设计元素的选择上,相对金币,体现了写实的风格。第一枚银币的背面图案是曹雪芹故居、曹雪芹家门口树等造型组合设计,充分展现了属性。在空间布局上,以币面下端的枯树与币面上端的小庭院门构成空间感,中间以纵深比例布红楼梦标语等元素,使众多的币面元素有条不紊地在极为有限的空间里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展示。同样的,另外一枚银币,在币面设计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元素虽多,但在遵照空间视觉比例上,做到了合情合理的规划,使曹雪芹家的布局设计、创作换季,都在方寸之间得到了应有的表现。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