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词最早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所谓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以教育兴邦,古代先知对待教育的态度和方式一直是今天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提倡因材施教的孔子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的教育思想,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关注教学环境的孟子
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曰:人皆可以成尧舜。强调了人人可教,学则有成,成必为圣;又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是说人们本来都具有成为圣人的良能和良知,只是都有意无意地丢掉了,学习、请教其实就是把这些好的素养重新找回来罢了。这些论述已经道出了孟子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另外孟子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尽心上》引用了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他从范到齐,望见齐王之子的形象,喟然感叹说:“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乎?”他把齐王之子异于人的气度的原因,归结为“居使之然也”。在这个事例中,孟子突出强调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接着他又以鲁国之君到宋君城门下呼喊,守门人惊讶于鲁君之声与宋君之声相似为例,进一步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在《滕文公章句下》中曾说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广为人们所知的强调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的重要性的箴言。
用“道”培养“圣人”的老子
老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他认为“圣人”是道家的理想人格。“道”是宇宙总规律,总法则,万物都依据“道”的规律而运行,在老子看来,“圣人”能够悟道、体道、弘道、惟道是从,“圣人”能够力行身教,崇柔不争,帮助人们回复到淳朴的自然原始状态。因此,老子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圣人”。为使人“复归于朴”,回归自然本性,回归到原来的真朴状态,老子提出了“为道日损”的教育要求。他认为教育不应是在个体身上增加种种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过程,而是把得之于社会生活中的人为影响逐渐损弃的过程。为此,他要人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一天天减少自己的知识和私欲,把人带回到“婴儿”般无知无欲的“真朴”状态中去。
尊重学生个性的庄子
庄子是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以天为真,以人为伪。他说:“牛马四足谓之天,络马首穿牛鼻谓之人”,认为天真便是善,人伪便是恶。他主张不要以己教人,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古代圣贤名师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知识财富,借此高考之时,略列举一二,且作抛砖引玉。古代先知对待教育的看法虽有不同,但都强调重视人才是多种多样的,不应以死规则做论断,所以,高考虽是国家招贤纳士的重要方式,但依旧不能以此为绝对目标,人生有很多出路,重要的不是选择哪一条路走,而是你走这条路的时候是否尽了全力地一直走下去。金银币作为贵金属载体将古代名师的伟大形象铭刻于时间之上,也将世代流传。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